尼采說:“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當你對生活感到焦慮和厭倦的時候;當你遭受無法避免的苦難的時候,你是否也曾問過自己:“我為什么而活?”
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維克多.埃米爾.弗蘭克爾曾經在二戰期間被關押在納粹集中營三年,而他的父母和妻子都因缺衣少食而死在了集中營里。
在集中營里的人沒有充足的食物、沒有名字、沒有作為人的尊嚴。有的僅僅只是一個號碼——119104,如同《狐貍男孩》里的13號。人們每天都期望著納粹在給他們打湯的時候從鍋底多撈幾顆豆子,唯一能活下去的機會就是在納粹做檢查時,哪怕餓得皮包骨,長滿凍瘡的腳在破得不能裹住腳趾的鞋里疼痛得無法走路,也要讓自己看上去能干活,否則就會被送進毒氣室。有的人苦苦等到了快要被解救的時候,因過度渴望而最終沒有等到被解救的那天。
在集中營里的悲慘生活讓弗蘭克爾依然想盡辦法將他在集中營里的生活記錄下來,對妻子的愛和思念,以及期待二戰后將他的《活出生命的意義》出版的期待,弗蘭克爾超越了自我,成功地等到被解救的那天。僅用9天的時間就寫出了《活出生命的意義》,這部作品銷售已達1200多萬冊,被翻譯成24種語言。被列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一。
被解救后的弗蘭克爾,生活更加樂觀和健康。他67歲獲得飛機駕駛執照,80歲攀登阿爾卑斯山。“他擔任維也納普利克里尼克醫院神經官能癥科主任長達25年之久,為專業人士和普通讀者寫了30多部著作。他在歐洲、美洲、澳洲、亞洲和非洲廣泛游歷講學,在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和匹茲堡大學擔任教授,還是美國圣迭戈國際大學意義療法的杰出教授。他與政治家、哲學家、學生、老師,甚至教皇保羅二世這樣的世界領袖以及讀過他的書并深受啟發的人會談。即使在90多歲時,他仍然跟世界各地的來訪者交談,每周都要親自回復數百封來信中的一部分。29所大學授予他名譽學位,美國精神病學會還授予他奧斯卡·普菲斯特獎。”
弗蘭克爾在集中營悲慘的經歷,成為他的意義療法的基礎。
當我們在面臨人生無法避免的痛苦的時候,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面對痛苦呢?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里指出,接受所有的挑戰,以受人尊敬的方式去忍受痛苦,積極樂觀的情緒和對未來的期望,能夠讓人超越自我。積極的態度能夠強化幸福和歡樂的感覺,削弱痛苦;而消極的態度能夠削弱幸福的感覺,強化痛苦。
如何才能找到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在書中指出,人不應該問他的生命之意義是什么,而必須承認是生命向他提出了問題。每個人的生命的意義都是“定制”化的,不同的時期,生命也有不同的意義。
做有意義的事,在體驗愛與被愛中發現人生的真善美,以及克服困難的勇氣可以幫助你找到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指出,忍受痛苦是最能夠找到生命的意義的。即使在遭遇著無法避免的痛苦絕境的時候,人依然有選擇以什么樣的態度和采取什么行動去面對絕境的自由。這個自由是別人無法奪走的。正如尼采說的:“那些殺不死我的,將使我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