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戶苗寨,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由十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到達西江千戶苗寨,已近中午時分。苗寨依山而建,地基由石塊堆積而成,通常三四層高,其中框架為水泥的為新建,只有那些木頭結構的才是原汁原味的吊腳樓。建筑材料以木材為主,桐油黃刷就的立面,黑色丸片覆蓋的屋頂,沒有過多的色彩渲染,沒有過多的雕梁畫棟,有的還在屋角懸掛上油燈,古樸悠遠的意境撲面而來。
上行的石經彎曲串行,雖不太陡峭,但空間狹小,讓人有些壓抑。預訂的房間在半山腰,加之外面陽光燦爛,累得大家氣喘吁吁。好不容易到達旅店,剛剛經過一樓難聞豬糞的洗禮,大家實在難以再接受部分房間沒有空調的現實,直呼上當,幾乎退房。老板娘見機贈送了冷飲,加之人困馬乏,于是我們作了妥協。
山腳下石板、石子鋪就的街道,平坦而寬闊,兩旁店鋪林立,行人如織。店鋪經營品種以飾品、食品為主,銀飾和苗王糖算是當地特色。亦有賣碟片的店家,隨著音樂的節奏,雙手交錯拍打著鼓點,口中輕輕的吟唱。苗寨風情讓人不經意停住腳步,似曾相識的商業模式,又讓人提不起進店駐足,隨手拿起一件商品,進而細細品位的情致。讓人值得玩味的到有幾處景點:
一是談情說愛的蘆笙場。蘆笙是苗族的一種古老樂器,是青年男女戀愛的重要媒介,每逢重要節日或祭祀活動,人們就會吹起蘆笙,載歌載舞、交朋識友,表達心中對戀人的愛慕或對先人神靈的景仰、敬畏之情。
在我們老家也有個大家集會的露天場所,其功能無非是娛樂看露天電影,或是政治上的村民大會選舉,好像都缺少了情愛的成分。也許這方水土養育的人比較害羞內斂,不善于在公開場合表達自己的情感,他們多會尋一處隱蔽的地方,談情說愛、暢想人生,自然也沒有人來組織這類活動,更不要說阿哥阿妹公然隔山傳情了。江蘇出不了劉山姐這樣的傳奇故事,看來就是這種文化差異使然。
二是遮風擋雨的風雨橋。風雨橋流行于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筑成,舊時橋面鋪板,現已改為石材。兩旁設欄桿、長凳,形成長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橋墩上,多層檐角飛翹,橋頂蓋瓦,為行人遮擋風雨,故名風雨橋。
老家的新舊莊址之間也有一座橋,兩路石板鋪就,中間隆起呈八字形,旁邊無扶欄。每逢風霜雨雪,總讓人戰戰兢兢。長大了,我時常牽著奶奶的手,送她到橋北大伯家,這樣的畫面,多年后想起還是如此溫馨。
也許山區生存環境的險惡,使苗族人潛意識中多了一份風險防范意識,多了一份無微不至的人文關懷,這是在平原生活的人們需要補上的一課。風雨橋不僅有好看的式樣,而且有十分實用的功能,在白水河上一蓋就是九座,苗家人宏大的氣魄、雄壯的手筆,讓我久久的感動,她揮灑的是如同糞土的錢財,抵擋的是冰冷無情的風雨,聚攏的是如沐春光的人心,彰顯的是關愛眾生的胸襟。
隨行的美女們慧眼獨具,戴上銀光四射的頭飾,穿上五彩繽紛的盛裝,如同即將出嫁的新娘,爭相在廊橋前留擺弄造型,引得不少行人駐足流連。隨著快門輕快的咔噠聲,她們將如花美好的時光,巧笑嫣然的倩影永遠的停留在風雨橋前,而我將這溫情和諧的畫面,永遠的定格在記憶深處。
三是生態良好的苗寨風情。去過不少江南古鎮,如蘇州山塘街,感覺十分的古典秀麗,但始終感覺缺少點什么。今天到了西江苗寨,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們缺少的是良好的生態。如同陳列在博物館的文物,誰都無法否認它的歷史價值,但是近距離觀賞總覺得差那么點意思。
原因何在,因為它脫離了存在的歷史環境,脫離了特定的生態系統,已經喪失了特有的靈性與生機。
而在西江你可以處處感受這份自然的律動:風雨橋下,綠波蕩漾、纖塵不染的白河水穿寨而過;青山腳下,片片梯田層層疊翠、生機盎然;群山萬籟中,苗寨夜晚的萬家燈火如星光般燦爛、熠熠生輝。。。。。
她們如同明眸善睞的眼睛,迎風舞動的霓裳,音律躍動的歌喉,為整個山寨增添了一份靈動與飄逸。
嘎唧嘎唧的地板還在響著,沒有空調的人們三三兩兩擠到一起,那份原始的況味還在挑動人的嗅覺(糞臭),而我們卻早早在夢鄉里與苗寨融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