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也跟我一樣,曾經發誓要減肥最后卻不了了之,總抱怨現在的工作多么不盡如人意但一下子也待了好幾年舍不得離開,新年的開始都會立志改變但是年底才發現新年計劃根本沒完成多少,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改變變得這么難呢?
1.阻礙改變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總認為足夠好的選擇才是選擇,選項不夠好就是沒有選擇。這點我深有體會,大約是1年前我萌生跳槽的想法,可是選來選去都覺得各方面不如現有的工作,就這樣一年又過去了,現有的工作也沒有太大起色,加薪幅度跟去年基本一樣,而當時離開公司的同事即使剛開始看起來并不是很好,但是現在都過的很不錯。
第二,害怕承擔責任。為什么總要找到足夠好的選擇呢?其實源于內心的恐懼,萬一選擇失敗呢?自己過的不好都是因為自己選擇的不對,這樣會極大的挫傷一個人的自戀,相反,不去選擇或者沒有選擇都會避免這種負罪感。其實沒有選擇也是一種選擇,是一種掩耳盜鈴似的逃避。
2.阻礙改變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一個人的自我有兩部分:一個是感性的我,提供動力,另一個是理性的我,提供方向。
形象的比喻就是大象代表著感性的我,騎象人代表著理性的我。
2.1 大象有什么特點呢?
第一,力量大。武志紅老師講過生命的三大動力來源性、自戀和攻擊性。弗洛伊德之所以如此具備性本能就是因為其具有巨大的能量。這部分可以理解為人的本能,一旦發出就是排山倒海涌出。
第二,受情感激發。積極的情緒比如愛、憐憫、同情、忠誠等,消極情緒比如焦慮、恐懼等。電影里都會出現一個人為了救心愛的人而爆發出巨大的潛力,或者為了逃避邪惡勢力的追捕而迸發出難以想象的力量。因此,情感既能成為動力也能成為阻力。
第三,受經驗支配。遵從現實原則,只認我們切實體會的經驗的好處,不認理智所構想的期待的好處。比如,我們都知道健身能讓我們更健康,擁有更完美的身材,這些都是期待中、發生在未來的好處,而大象智只能體會這些發生在過去和現在的好處,比如品嘗美食獲得的感官愉悅,睡懶覺帶來的舒適感。
2.2 受經驗支配有什么好處呢?
可以強化我們的行為,比如當我們的行為獲得了某種好處,它就會保留到我們的生命里,也許是潛意識里,它可以快速高效的進行決策。比如看到蛇就馬上跑,帶來的好處肯定要比理性分析來的直接、有效。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特別相信經驗的原因。減少認知負擔、提高決策速度、更好的適應生存下來。
強化分正強化和負強化,比如獲得高額獎金會讓你努力工作,同樣,為了防止被扣獎金,你也會努力工作。通過增加你想要的結果或者減少你不想要的結果,都可以鞏固你的行為。管理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獎勵和懲罰,也是同樣的道理。
3.改變的本質是什么呢?
創造新經驗替代舊經驗。創造新經驗需要通過新的行為,獲得新的反饋,新的強化,并親身感受到它。舉個例子,2016年的時候我下決心健身,目標是獲得6塊腹肌,因此我每天下班都去健身房,保持健康飲食,當堅持一段時間后,身體開始有了變化,周圍的同事都夸我瘦了很多,而且會夸贊我每天都去健身房習慣真好,這就是正向的反饋,讓我開始體會健身帶來的好處了,那種被人夸贊的滿足感。
可是這種良好的行為堅持不到半年就失敗了,這是為什么呢?
4.行為改變為什么那么難?
因為舊經驗太牢固了,擊敗舊經驗就要了解它的工作原理。
舊經驗根深蒂固的最重要的心理機制-心理舒適區。
心理舒適區不是簡單的指舒適的環境,而是指熟悉的應對方式。
比如《肖申克的救贖》中監獄的環境肯定不是舒適的,可是被關押50年的老布卻在被釋放后的不久自殺了,電影中有段經典臺詞大致是:“這些墻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墻;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
心理舒適區也不一定是熟悉的環境,比如有人通過頻繁的跳槽來逃避熟悉的環境,他只是通過這種改變的方式來適應環境。跳槽本身就是他最熟悉的方式。
4.1 什么是應對方式呢?
所謂應對方式,就是指我們怎么處理生活中那些困難的事情。
心理學上有個常用的量表,叫應對方式量表,歸納了六種常用的應對方式:
1.解決問題;
2.自責;
3.求助;
4.幻想;
5.退避;
6.合理化。
吳軍老師說過當一個人被別人扇了一巴掌,會有三種反應:扇回去,認慫,分析原因找到相應解決方法。其實就是很通俗的表達了大部分人解決問題的方式,自責也好、退避也罷都不是最佳選擇,只有分析并解決問題才是最好的應對方式。
4.2 心理舒適區有什么好處呢?
心理舒適區是我們最熟悉、最常用的應對環境和問題的方式。它給我們帶來最大的好處就是控制感,這是人安全感的來源,大部分的應對方式都是用來應對焦慮的。
那我親身的經歷解釋一下,我發現自己在工作中有個心理舒適區,就是一旦工作不如意就開始想跳槽,其實內心想想也不是真的特別想離開,就是覺得現在的工作不滿意而又沒辦法突破困局,對于現狀的不滿和對未來不明朗的焦慮讓我開始想去跳槽,跳槽不行就去學習東西,我有時候都好奇自己為什么這么愛學習,盡管學了很多暫時用不到的東西,學習是我應對焦慮的方式,得到專欄訂了那么多,真正用心學的不多。
心理舒適區最特別的地方是我們會用自己的應對方式去建構生活,而不是根據生活選擇一種合適的應對方式。
這種熟悉的應對方式是我們習慣的假設和內在想象,外部世界只是我們的內心的投影,比如,我經常在跟女朋友相處時產生矛盾,就是我習慣用單身生活的應對方式來處理戀愛中的問題了,現實卻是兩個人的相處要遵循全新的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