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教師節,我想說
……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祝愿所有的老師們:節日快樂!
今天是教師節,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我想起了第一批學生初90屆,還有脫產進修畢業后回校教過的初93屆,教到初三時就因調動工作而狠心丟下的初96屆,民族地區首次“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初98屆,初2001屆,初2004屆的民族班,高2007屆、2010屆、2011屆、2013屆、2016屆,正在教學的高2019屆,還有那些或多或少、或長或短的臨時代過課的學生們。
從“學生”到“老師”
秋意闌珊,丹桂飄香,又是一年教師節。
時間回到1987年夏,我從師范學校畢業分配到本地一所中學任教,才十八九歲的我比同學們也就大了五六歲吧。與其說是站在講臺上“傳道、授業、解惑”,不如說是和他們一起成長。在當年弟兄姊妹很多的家庭里,只當是一個大哥哥帶著一幫小弟妹。
今天留在我記憶深處的不是教學和課堂,而是我的那群學生。說到某位同學,我會馬上想起他(她)當年的模樣兒:一雙黃膠鞋或是布鞋,暗格花紋上衣、衣服一側口袋掉線了沒及時縫合的,或是碎花布襯衣、膝蓋處的褲子上打著針腳細密的補丁的,一到下雨天就會穿上一雙紅色雨鞋的……
那時候同學們家里都很窮,每月只領得幾十塊錢工資的老師也窮。可是大家誰也不會笑話誰,過得簡單、知足而快樂:校門外的田埂溝渠,學校周圍的水溝山梁、大坪小壩、沙地樹蔭,到處都留下了我們的足跡和歡笑。
課堂之外,我們也一起去參加每年一次的春游。吃的都是當地應季菜蔬,沒有袋裝零食、魚蝦海蟹,更沒有手機、電子游戲,但是大家都開心得不得了:高興地玩著“老鷹抓小雞”、走六子蟲(五碼子)、跳橡皮繩、抓石子兒、毛線翻花。三五個一群、七八個一伙的在草壩子上、樹林里追逐奔跑、恣意撒歡兒。
我從學生到老師的角色中逐漸轉變:過去是自顧自地看書,后來是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領著同學們一起讀書;課堂上侃侃而談,偶爾也學著老教師那樣背著手在教室里轉來轉去;在同學們背誦過的文章旁邊簽字打勾,在作文末尾歪歪扭扭地寫上幾句鼓勵或是批評的話,慢慢地學會了表揚、夸獎和呵斥、責罵……
就這樣我和同學們朝夕相處,片片斷斷的經歷,讓我漸漸地脫去了學生的稚氣,一天天地成熟起來,不久就成了學生們喜歡的老師。
從“老師”到“學生”
“活到老,學到老”。老師的身份不會一成不變,我也常常會改變角色,重新成為一名好學的學生。
時代在前進,老師也在不斷地學習、進步:從熬夜刻寫鋼板蠟紙到電腦打印、復印、速印,從黑板前的粉塵彌漫中的咳嗽到輕松摁動PPT課件翻頁筆,從在發黃的報紙雜志中艱難查找資料到一路奔跑在網絡“高速公路”上……
每一天都是變革和挑戰,但是幸運的是老師沒有掉隊!
三年前,我到成都一所高中學校去研修學習。常常靜下心來,像學生一樣從頭開始學習做好一些簡單的事情。
比如記住同學們的姓名:那些最高的最矮的,最胖的最瘦的,頭發最長的最短的,皮膚最白的最黑的,衣服最艷的最素凈的,首先進入到我的“姓名識別系統”里;接下來上課時就多抽問我還不認識的同學,課間有意和不熟悉的學生交談;最后在同學們埋頭讀書寫字時,我就對著名單橫排、縱排一一默記著。
所以我能在短短的一周里就記住了五十多人的姓名,盡管我每天只有一節課。
一路走來,像學生一樣不間斷地學習新東西:掌握了簡單的電腦操作技術,建了QQ、開了微博、玩起了微信;學習制作PPT課件,下載、播放視頻;嘗試著命制高考試題,著手科研課題的研究;本著和同學們多交流、同成長而建立的個人微信公眾號,得到了一大批像老師一樣的讀者的熱情鼓勵和一如既往的支持,給我留言、參與討論、提出建議,幫助我漸漸成長。
師生緣,師生緣
“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了今生的擦肩而過。”
我有在客車上擺談了很久也沒能想起來學生的姓名,只好直接問她時的尷尬;有一眼就認出來脫口喊出名字而學生已然忘卻我了的失落;有教過學生多年后,又再次教到了這些學生的子女時的感慨;有聽到學生教孩子喊我“師爺、師爺”時的驚喜;還有高原上工作多年后的學生,因病或是享受了特殊政策提前退休返鄉時的偶遇……
如果時光能夠穿越或是倒流,那些年的學生能重新回到我今天的課堂上,多好!歲月磨煉人,也教人成熟、使人成長——如今我的脾氣性情、教學技藝都有很大很大的進步啦。
師生緣,緣不斷。
這么多年來,數百上千的學生們向我學習,我也向大家學習,就這樣“教學相長”、共同促進,一路走來。我在掙得一份微薄薪水養家糊口的時候,給了學生一些指點,教給了一些有用或是無用的東西,但是同學們卻給了我無私的幫助和無窮的回憶。
今天教師節,祝愿老師們和同學們諸事順利,身體健康!闔家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