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孔子講:“中庸作為一種道德,是至極的了!但是民眾很少有已經很久了。”
中庸,儒家思想里一個重要概念,可以說是儒家哲學思想里講求天地萬物自然和諧統一的集中體現。“中”所指為不偏不倚,無過及不及;“庸”所指為平常及日用簡易之態。
中庸在孔子看來是一種至極的道德,所謂至極大概在于它的廣泛適用性,無所不至。
道德并不能只做一種簡單的認為,道德其實可分為人本道德和社會性道德。
人本道德,是以人的正常的發展為目標的一種自我規范,目的在于引導人的精神的健康成長。而保持健康的最重要的一點便是不走極端,攝入和消耗的過甚而超過人的承受能力都會引起疾病。中庸作為一種生活哲學,可以提供一種不快不慢不緊不松舒適有度的生活態度,讓的精神和身體健康的發展。
社會道德,是以規范社會群體中個體的行為的準則,其目的在于保證社會群體的正常運行,社會中的個體之間無沖突和協調一致。中庸這種社會普遍的準則,起到了引導個體不走極端,比如武力侵略是強硬的極端,媚顏為奴則是軟弱的極端,這樣充滿極端個體的社會必然會沖突不斷,無法走向協調一致。
孔子所講的德是一種社會性的德,是基于當時社會的混亂而有所感概。當社會群體中的個體失去了居于中庸的生存哲學時,整個社會便會處于激烈的沖突和混亂之中。此時恐怕只能靠更強制性的社會規范來約束了,比如法律和國家極權。
孔子所嘆的民眾離中庸之道已經久遠的事實也在不斷的發展,所以我們的所處的環境越來越走向混亂。
當外界環境失去中庸之道時,個人的中庸之道又當如何保持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