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而言,休論公道——《我與地壇》書評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集,全書共收錄12篇文章。他在地壇中的感悟、對母親的懷念以及對人生的的思考都在這一篇篇散文中被他用真實溫暖、冷靜鎮定的筆調娓娓道來。

作家史鐵生,生于1951年1月4日,逝于2010年12月31日。他的一生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職業是生病,業余是寫作”。在“最狂妄的年齡廢了雙腿”,而且人生的后二十年得了腎病,最后十年發展成尿毒癥。病榻上的他看著自己的鮮血汩汩流出又流回,寫下了《病隙碎筆》。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時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享年59歲。根據遺愿,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器官捐獻給醫學研究,12月31日凌晨6時許,其肝臟移植給天津的一位病人。

讀《我與地壇》就像是從文字的中覽閱史鐵生的人生,你只能作為一個旁觀者來靜靜地看那個因雙腿殘廢而全線崩塌的少年一點一點地站起來,更準確地說,是看站起來后的史鐵生俯瞰當時少年的他,看他用最冷靜的筆觸道出最真實的自己。在這過程中,他對人生命運、生死之間做了深刻的思考。

剛生病時,史鐵生情緒極不穩定,動不動就發脾氣,把雞蛋羹一下扔向屋頂,把床單撕成一條一條的,將一整瓶藥一口吞下去,疼得在床上打滾,想著結束生命。但他艱難地挺過來了,并且希望能養活自己,想出名來讓母親開心,于是開始主動去學習,從而對生命有了另一種解讀。

雙腿殘廢后,他每天像上班一樣搖著輪椅到地壇里去思考、讀書或是發呆。他曾覺得,命運對他實在太不公平,憑什么自己是殘疾,別人都健康無虞?良久,他寫下了這段話:

“由誰去充任那些苦難的角色?又由誰去體現這世間的幸福、驕傲和快樂?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

“命運而言,休論公道”。這八個字是歷經磨難與困苦后發出的一聲飽含無奈、曠達與了然的喟嘆,也是看清那所謂撲迷命運后的宣言。

有的人天生機智聰慧,有的人偏偏丑陋愚鈍,命運的不公客觀存在,不可否認。但僅僅因為上帝的一個不小心我們就自我放棄了嗎?若那不幸的命運降臨在別人身上,我們就可松一口氣嗎?愛自己,也要愛眾生,這才是自信與慈悲。

我常以為,沒有一個人天生就是勇敢的。在經歷了危險痛苦、也害怕危險痛苦后,選擇重新去面對,才是飽含了理性、人性與天性的勇氣。

他不嗎?當然害怕。剛殘疾時天天想著死,可最后在那個古老沉默又寂靜的古園里想通了,安心了。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比如你起早熬夜準備考試的時候,忽然想起有一個長長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會不會覺得輕松一點 ?并且慶幸并且感激這樣的安排?”

他已經和死亡達成了一個協議:既然你必定要來,在你來之前,我好好活著,等著你的降臨。他就這么安心又寧靜地拖著身子在人間笑著走了五十多年。

而生就更沒有理由了。當他坐在故土的拒馬河河畔,聽說母親曾經就在這兒玩耍,在這兒長大,在這河畔遇上了父親時,他想,如果母親不是遇到了父親,那他還是他嗎?

“當然,我只能是我,但卻是另一個我了。這樣看,我的由來是否過于偶然?任何人的由來是否都太偶然?都偶然,還有什么偶然可言?我必然是這一個。每個人都必然是這一個。所有的人都是一樣?!?/p>

最后的問題是,活著是怎樣的一件事呢?他沒了回答。
因為他說,活著可比死困難多了,活多久,這個問題就要想多久。

讀《我與地壇》可以讓讀者去了解史鐵生,看他展現生命微渺又偉大的思想火花,從中理解生命的意義。更重要的是讀者能汲取繼續前行的力量,帶著他用生命書寫的勇氣走下去。每當寒夜里火燭瑟縮時,不要絕望,想著那個坐在輪椅上依舊開懷大笑的人,相信明天的太陽定會升起。

“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
當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輝之時。
有一天,我也將沉靜著走下山去,扶著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處山洼里,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著他的玩具。
當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