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傳舜的父親瞽瞍居于媯汭,故姓媯。《史記?五帝本紀·正義》載:“瞽瞍姓媯,妻曰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舜居媯汭,內行彌謹”。又《尚書·堯典》載:"厘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
可見,瞽叟、舜、娥皇、女英都曾居住于媯汭。關于媯汭,《史記·全本新注》解釋說:“媯汭,媯水河灣,舜所都之地,媯水源出山西省永濟縣南之歷山,注入黃河。”據史籍記載,以媯為地名和水名的地方,除山西永濟外還有多處。
《孟子·離婁下》:“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著名歷史學家王獻唐先生經過考察論證指出:“反復推證,上下條貫,舜為泗水之人,已成定讞。”據此分析,泗水為舜發跡之地,瞽瞍和舜所居的媯水應在泗水。今考山東省泗水縣確有媯水,發源于縣治東南二十五公里處的香山東側,北流入泗。清末王子襄著《泗志鉤沉》云:“(香山)東有媯水,循伏山西麓至陪尾東南折而西流,與潘波河合,北入泗。”媯水東側不遠處有歷山、諸馮,東北側有雷澤、陶墟。歷山西南有娥皇女英臺。此臺至清代猶存,光緒《泗水縣志》載:“娥皇女英臺,在舜廟西南,載《山東通志》。”娥皇女英臺位于媯水以東不遠處,與《尚書·堯典》所載"厘降二女于媯汭“相合。
泗水不僅有媯水,又有媯亭山。宋羅泌《路史·卷二十七·國名紀四·》“有虞氏后”中載:“泗水亦有媯亭。(媯亭山在兗之泗水,源陶虛乃謝息所遷桃虛也。)”泗水媯亭山的具體位置,說法不一。見諸于史志的,所指有三。其一為陪尾山。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云:“澤西際阜,俗謂之媯亭山,蓋有陶墟、舜井之言,因復有媯亭之名矣。”阜即土山。《說文》:“阜,山無石者。”《釋名》:“土山曰阜。”“澤西際阜”指的就是雷澤西濱的土山,即陪尾山。《山東通志·疆域志·山川》載陪尾山條云:“此山夏商稱負尾,秦漢稱橫尾,北魏稱媯亭山,隋唐始稱陪尾山。”不過此說頗令人生疑。陪尾之名,列于《禹貢》,承傳至今,雖有負尾、橫尾、陪尾之變,但大體近似。獨于北魏變為媯亭山,不僅發音相差太遠,且顯然缺乏連續性。考北魏歷時不足二百年,流傳數千年的名稱獨于此短期內更為異名,實難解釋。《水經注》引《博物志》云:“泗出陪尾。蓋斯阜者矣。”說明東晉至南北朝期間,此阜的正式名稱仍為陪尾山。所謂“蓋有陶墟、舜井之言,因復有媯亭之名矣”,其意是說媯亭山之名不過是當時民間因附近的陶墟和舜井而附會的名稱,其所指并不一定就是陪尾山。
其二為龜山。《泗水縣志·卷一·方輿志》載:“龜山,在城東南五十里,其山最小,俗名龜山。非奄有龜蒙之龜山。即《水經注》媯亭山。”明代泗水知縣尤應魯在《龜山考》中亦云:“查本縣東南五十里亦有龜山,形體肖似,然不甚高聳,非昔人所夸奄有龜蒙意也。”泗城東南的這座俗名龜山的小山,即《水經注》中“俗謂”的媯亭山,而非泗治東北百里之處的奄有龜蒙之龜山。考該山位于縣城東南泗張鎮東北部,坐落于大廠村北、天齊廟村西北、梅鹿莊南。綜合分析,此處的龜山才是與歷史事實相符的媯亭山。原因之一是媯、龜同音,龜音由媯音訛變而來。原因之二,媯水自南來,正好經媯亭山東麓流過,媯水、媯亭山相接,山水皆以媯名,同為一地。其東有娥皇女英臺遺址,可證此地即為堯帝“厘降二女于媯汭”處,也即是瞽瞍和舜所居之故鄉。而且姑蔑城遺址恰好位于媯亭山東麓,媯水岸邊。姑蔑原為姑幕,顓頊帝時,在此建立幕國,后轉音為蔑國。周、秦稱蔑邑,漢稱姑蔑城。《史記》等典籍記載舜的世系為: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蟜牛,蟜牛生瞽瞍,瞽瞍生舜。王氏《泗志鉤沉》云:“顓頊封其庶子窮蟬於姑幕。”又云:“姑幕傳子敬康,至孫句望浸衰,帝乃封白馬于其地,而以一都之地徙封句望于郚。”而郚也就在西面不遠處的泗張鎮西部漢舒村一帶。這說明自從窮蟬被封于姑幕起,舜的先祖就在此一帶繁衍生息,一直傳到舜仍居于此處的媯水和媯亭山周圍。后來舜族由此走向中原,名隨族遷,才有了其他各地以媯命名的地名。
其三為歷山。郭守敬《水經注疏》中在疏證“澤西際阜,俗謂之媯亭山”時,引頁圭綬云:“今歷山在費縣西北百二十里,即此山也”,指媯亭山即歷山。這顯然是不知泗水媯亭山另有其山,而但據“舜耕歷山”推測而出,且并未說明歷山即媯亭山的原因。”而孫靜、王相臣的《歷山雷澤考》中也說:“《泗水縣志》以為媯亭山俗名龜山,其實不然,龜山在雷澤湖的西北,《詩·魯頌·閟宮》:‘奄有龜蒙,遂荒大東。’注:‘龜山也’即是。媯亭山南有一丘陵,海拔251米,名歷山。”這里顯然有誤,《泗水縣志》記載的是:“龜山,在城東南五十里,其山最小,俗名龜山。非奄有龜蒙之龜山。即《水經注》媯亭山。”其中明確記載的是泗城東南俗稱龜山的小山,且特別注明并非奄有龜蒙之龜山。而《歷山雷澤考》文中卻以為《泗水縣志》所指的是奄有龜蒙之龜山,因該山在雷澤湖西北,故提出媯亭山即為歷山之說,且并未說明有何證據。(郎興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