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牛人錄04 不可思議的居士(一)|何謂居士

第二章 不可思議的居士


一、何謂居士

傳說佛陀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傳發跡時,有一位名叫的王子耶舍聽說他的大名后,連夜跑到鹿野苑,向佛陀訴說自己對原本浮華的生活的厭倦,并請求佛陀幫他解脫苦惱。佛陀一見,覺得這個人仿佛就是當年的自己,一樣的身世,一樣的想法,不由得惺惺相惜起來。于是向這個年輕人講了自己當年的故事和后來的領悟,當下就收了耶舍當徒弟。

這下可急壞了耶舍的父親俱梨迦國王,他連忙趕到鹿野苑向佛陀要人。而佛陀不慌不忙,又向這位國王講了一遍“煩惱清凈”的道理,俱梨迦國王仔細一思索,覺得佛陀說得對啊,不禁也想出家;而轉念一想,自己可是一國之君,要是出家了那國家可怎么辦?佛陀看出了他的心思,一權衡,提出了信仰佛教而不必出家的想法,收俱梨迦作了第一個在家的弟子。

佛陀提出的佛教教義與印度當時的其他教派最大的不同是不贊同種姓歧視,所以佛教徒是來自不同地方、不同種姓的。正因為這種“有教無類”的觀念和作風,佛教在當時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追隨者不但有落發出家的僧人,也有了許多“在家”的普通民眾。

在佛教弟子中,出家的男子稱比丘,出家的女子稱比丘尼,在家的男子稱優婆塞,在家的女子稱優婆夷。佛教傳到中國以后,我們就把在家修行的人統稱為居士。

其實居士這個稱呼,在我國古已有之。《禮記》中就有“居士錦帶”一語,可能是“居士”的最早出處了。古代那些隱居的高人都喜歡自稱為居士,《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就有記載說:

“齊東海上有居士曰狂矞、華士昆弟二人者立議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飲之,吾無求於人也。’”

這個稱呼是怎么被用到佛教人士身上的?肯定是傳教的譯經師的功勞,而鳩摩羅什和他譯過來的《維摩詰經》的影響尤其大。這位譯經大師對漢語言文化相當精通,他在所譯的《維摩詰經》中用“居士”這個詞來稱呼在家修行的佛教徒,再加上高僧慧遠在論著中言“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為居士”,隨著佛教文化的深入傳播,這個詞也逐漸與“佛教在家修行者”畫上了等號。

之后呢,道教的許多高人也自稱居士,中國文化界似乎刮起了一股“居士之風”,大詩人、大學者都喜歡給自己弄個居士號,比如李白稱“青蓮居士”、白居易稱“香山居士”等等。

話說回來,上篇說到佛陀涅槃以后,他的大弟摩訶迦葉接手了“教主”之任,他還像儒家的子貢那樣高了一次“造圣運動”,可迦葉這個人卻與子貢不同,思想有些保守,在他的主持下,自我修持的重要性不斷被強調,佛教思想也逐漸有些僵化了。這樣不僅不利于佛教在民間的推廣,而且用后世的話來說就是落了“小乘”。

佛教早期,打破這種僵化局面的卻是一些在家的居士,是他們強調了的佛教平民化和大眾意義。這些人里,最為出名的應該是傳說中的維摩詰居士了。

其實在佛教后來的傳承和發揚過程中,居士們一直在關鍵階段起著重要的作用。比如禪宗初入中國時的傅大士、清末佛教衰落時期的歐陽竟無等。

二、維摩詰的傳說

維摩詰,又音譯作維摩羅詰或維摩,意譯為凈名或無垢稱,是妙喜國毗舍離城中的富商長者。他不但有妻子兒女,而且奴婢成群,過著名副其實的“在家”生活。

《維摩詰經》說他“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他學佛,并沒有像那些僧人一樣拋去家庭,而是選擇了一條當時以為“不可思議”的途徑。

維摩詰居士

關于維摩詰的故事多帶有傳說和神話性質,為了襯托他的“有辯才”,佛經故事里先說他的兒女的“神通辯才”。維摩的兒子善思生而能言,可與佛及諸大弟子問答妙義;女兒月上女生而不啼,能開口道出宿世因緣,也是可與佛及菩薩辯答如流。

經過這一番襯托,說到維摩的“光榮事跡”。有菩薩就指責他了,說你整日生活在“不清靜”的環境中怎么能修佛呢?維摩答道:

“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是有妻妾采女,而常遠離五欲污泥”

說我雖然有資產、有家室,可是心中總是清靜的啊!外在是浮云,內心才是根本!

《維摩詰經》還向我們介紹了一個更有震撼力的故事。說有一次維摩生病了(很有可能是裝病),佛祖便派遣文殊師利菩薩去探望,并且“指點指點”他。文殊師利就是我們所說的文殊菩薩,以能言論著稱。可是這次他卻對任務沒多大信心,認為維摩“難為酬對”,他是“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

事實上文殊這次果然遇到對手了。文殊去找維摩的時候,諸天菩薩一看這可是兩大辯論高手的對決,肯定是會相當精彩的,于是都商量著去圍觀。這下可有了不少觀眾。

見到維摩躺在床上,文殊問道“居士既然是修行人,為何生病啊?”維摩一看來者不善,這分明是想說他修行不夠嘛,他怎可示弱,答道:

“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

一切眾生會生病,所以我會生病,并且暗指“我的病,是由對天下眾生的大悲而起。”言語之下無形中抬高了自己。

文殊又問“那居士得的到底是個什么病啊?”維摩吧便繞口地論述了一番,說“這個病可不尋常啊,可這不尋常也是從尋常中來。”

原文摘下:

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為何等相?”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復如是。而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文殊沒討到便宜,于是又問“那么居士該如何處理這病呢?”這正給了維摩提出自己理論的機會,我們現在常說的“不二法門”便在這里產生了,所謂:

“心凈佛土凈,在欲而行禪,處染而不染,無往而生心。”

總之這維摩詰居士是妙語連珠,一點不輸于“神圣”的文殊菩薩。他的回答不僅在高妙中顯示了自己的修行成果,而且暗地里指出了那些所謂的佛和菩薩只顧自己修行而不知分享與眾人的狹隘之處。

這場辯論讓一旁的“諸天菩薩”開了眼界,與文殊一道,對維摩大為稱頌。

我們透過這個傳說故事看它的本質,這實際上是佛教走向大眾,由小乘走向大乘的過渡過程中的辯論,維摩詰正是主張將佛推廣向平民和“在欲修行”的佛教人物代表。因為這個過渡可以說是佛教的一次升華,多少有些驚人,因此《維摩詰經》又有一個名字,叫作《不可思議解脫經》。

這本經書極大的推動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這位“不可思議”的居士維摩詰也深深的影響了中國人。我們的那位“詩佛”王維(字摩詰)的名字就源于此。

關于詩佛王維,且待下回分解。


上一篇?第一章 佛陀是怎樣煉成的(三)

下一篇?第二章 不可思議的居士(二)|傅大士與王維

目錄?佛教牛人錄 緣起: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那天使對他們說: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 這大喜的信心是關乎萬名的,沒有一個人不需要知道。 ...
    YNC再寫一篇閱讀 127評論 0 0
  • 1.盡量減少http請求次數 合并js 合并css 小圖標使用精靈圖 2.延遲加載頁面內容 圖片、數據 懶加載 功...
    別讓我一個人醉_1fa7閱讀 467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