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輻共一轂,當起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起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解讀:三十根車輻匯集到一個轂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車的作用,否則車軸便無處安插,車也不能轉動了。糅合陶土成為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我們才能用它,否則器具便失去了用處,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了房屋的作用,否則也就毫無用處可言了。如果明白這些道理,就知道“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真正有用的所在,還是在于虛空的“無”。
啟示:老子用車輻、器皿、房屋三樣東西來舉例說明“有"和"無"的的作用和關系,對立又統一,我們生活中往往過多的關注所“有”的東西,而忽略“無”的東西。老子強調了人們所忽略的“無”的作用,比如人肚里是空虛的,所以才能容納胎兒,人工作之外也要留出空的時間去休息和思考,這也很重要,這也讓我們應該多為自己留出一些空間來,身體和思想時常保持虛空的狀態,才能容納接受更多的食物和事物,這是對人有益的方面,也是保持自己不斷進取的一種方式。
人要養成習慣從"有"和“無”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去看待問題,“有"和“無””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向任一方,這也迎合了易經中的陰陽之道,一陰一陽之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