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語文,怕語文。
當下的我,對語文,有期許,有不得其精妙之愁緒。是要求太高,亦是自身素質不夠。念及這些年與語文課的分分合合,聚聚散散,得心與失意之過往,心中頗有感慨。
打小,愛看閑書,家中和學校也恰好有報刊雜志。性子并不沉靜,自然只被故事動人的情節吸引。咬文嚼字,品賞佳句是不曾有過的。因而相比較數學來說(我常自以為是個理科女,愛鉆研數學題,做起題來是不會輕易受到打擾的。)語文成績一般。師范畢業,直接被分為小學畢業班的班主任,兼任語文老師。初涉工作,根本沒有考慮到之后一系列的證書全是語文科方面的了。教師資格證,職稱證,甚至于影響到了大專學歷,本科進修,陸陸續續上了語文專業的“賊船”。媽媽說:上本科,不如改報數學專業,那是你的強項,而且當個數學老師多吃香,還輕松,能辦輔導班。我當然知道,數學課備課比語文簡單,上課比語文更有條理性,批改作業雖然是一天一批,可是速度要比批改作文快太多了。唉,我這一套證書可是搭配得天衣無縫,要改起來需要改天換地了!
算了,算了,既然命運安排了我教語文,就別再折騰了。換個角度想想,教語文,讓我學會了咬文嚼字,字斟句酌,懂得了篇章結構,行文章法,讓我慢慢進入語文學科的內核,了解語文的本質。那時,年輕的我,骨子里特有的感性被感染出來。那時,特別重視教材里的情感教育,思想熏陶。曾寫過一篇論文,探討課文中的人文關懷。今天看來,當時,我在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這兩大屬性中偏向了人文性。
回望來路,2011年前,一直教語文。小學畢業班4年,初中畢業班8年,再加上脫產進修2年,也確實把所學知識都用在了教學上。隨著教學級段的提升,授課內容難度的加深,我內在的語文素養,喜歡詩情畫意的感性認識,人生感悟慢慢不一樣了。學生時代不喜歡語文課,就是因為覺得語文課很枯燥。朗讀,生字學習,詞語解釋,分析段意,總結中心思想……每節課都是老調重彈。所以我的課一定要上的新穎,有趣。我精心設計過板書,組織學生排演過課本劇,幫學生錄入作文編寫作文創作集。也從課文最后一段,倒著領起分析課文,教學生擬小標題……創意也不少。可我,從沒想到過做一點記錄,沒有寫過一篇真正自我反思課堂教學的教學反思。
也曾為了解決困惑,翻閱過語文教學方面的雜志,學習好的教學、管理方法。可我永遠也沒想過好好鉆研一下教材,沒有脫離教參備過課。(好在我還要求自己不照搬照抄,盡量化為己用)也曾在初涉畢業班時,數次在教室外后門偷聽一位很有經驗的老教師師講課,虛心向他求教,學到文言文教學之精髓。每屆畢業班成績還不錯。但是,內心深處,對語文課毫無自信,也看不到語文課的美好未來,沒達到也沒看到語文課的理想境界。而,評職稱需要的論文,優質課評比,工作能力的證明: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師德標兵等證書,在那個時候,花不同的價錢就可以實現。所以我不相信平日能看到的論文,不相信評出來所謂的名師。教學于我,只能是盡力干好本職而已。語文課于我,不能讓我覺得可以體現真正的價值!
11年,一場曲折,讓我更改意志,自我放逐,調到一所離家更近的小學,并刻意改教數學。沒想到,人生就是一場戲,有時還是一場錯位的游戲。這年的11月份,在市圖書館,我邂逅了一本書,《青春語文之創新教學手記》,更遇到了一個改變我的人:王君。自此,語文教學觀,人生追求發生了扭轉。她是一個熱愛生活、率真可愛而又靈秀十足小女子,人到中年還美如少女。她堅定執著地癡迷于語文,用文字和思想營造起來一個清新綺麗的語文世界。她對于各種文本有著那么深入透徹而又個性的解讀,她的頭腦里產生那么多精巧絕妙,令人拍案的課堂設計!我嘆服,我心生向往。她,讓我愛上了語文教學,讓我第一次有了好好鉆研,上好語文課的愿望。我開始買她的書,網上瀏覽她的博客。接下來,網絡打開了我的視野:余映潮老師,王崧舟老師,竇桂梅老師,韓軍,盧望軍,常作印……繼而,接觸到教育在線的新教育,朱永新,干國詳,魏智淵,馬玲,童喜喜……語文教學,親子教育,讀寫繪,閱讀教學……我的腦袋越來越充實,不過還是很混亂。算是雜而亂吧!(因為沒有系統學習,鉆研的緣故)。可是,此時的我,看的再多,也是紙上談兵,因為我天天上的是數學課。
想改變,想行走,想靜心研讀,13年報名去南陽支教。9月到第二年6月,在南陽鎮平三小五二班,與102個孩子,從生疏到熟識,從口音不同語言系統的生疏而聽不懂課,到師生默契,我們一起倡導“享受語文課堂”的理念,結合小組評比制度,在此我度過了忙碌、充實、多產(教育隨筆11篇、生活隨筆22篇、游記小文4篇,1篇方言整理,扣扣空間無數條說說)的一段歲月。盡管我經歷了眾所周知成績“欺生”,但我的收獲頗豐。在這里,我克服緊張的心理,上了一節從教以來最滿意的一節公開課。設計流暢,重難點突出,心理狀態較佳(運用心理學知識,學會了調節緊張心理的方法)。
那個時候,沒有家務纏身,閑暇時間就用來讀書。讀王君,讀余映潮,讀名師的教學方法。同時翻閱初中語文教材,試著做教材研讀,試著提升教學能力。想突破瓶頸,想有所飛躍,但苦于理論基礎的薄弱,一直困惑。時間如白駒過隙,眨眼間,日歷一頁一頁翻過,我又經歷了諸多變故,幾乎沒怎么講過語文課。雖不間斷看著這方面的書,始終不能靜心而獲得長足進步。最終也只是視野開闊。真功夫,還沒修煉得。
16年選調來到新學校,本是個好的平臺,但孩子幼小,我只能以家庭為主,以孩子為重,只得再一次晃悠在語文課的周圍。好多次想擠時間聽語文課,但也只是在春暖花開的時節,聽了幾節課。還好,聽了幾節課,就有了收獲,寫下了兩千多字的小論文。雖然文筆拙劣,也算有點收獲和進步。嗯,那個等待演講比賽的下午,賽前一個多小時,學校西花園,一氣呵成,很是暢快。只要做著,就好!
因為這些分分合合,聚聚散散,就有了和語文的悲歡離合。因為有這些悲歡離合,語文課在我心中,愈發珍貴。想語文課,怕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