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個小時的讀完了《世界盡頭的咖啡館》,本以為這本書是一本關于咖啡館的故事,但是沒想到翻開之后,確實一本關于和自我對話,帶我們走出迷茫焦慮的以及對一切現狀不滿的人生指南,于是花了三個小時一口氣讀完了,讀完之后真的是讓我本人醍醐灌頂。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的作者是(美)約翰·史崔勒基所著的書籍。這本書圍繞三個問題來闡述如何改變人生現狀。“你為什么來到這里”、“你害怕死亡嗎”、“你滿足嗎”,這三個問題是可以說是直擊我們的靈魂深處。本書也是圍繞這個三個問題來講述,在講述完第一個問題“你為什么來到這里”后兩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書中的主人公約翰有一份不算很糟的工作,盡管有的時候工作確實是令人沮喪?,F在的工作時間是十到十二個小時,頂多升職之后,工作時間變成十二到十四個小時。因為這些日復一日循環著同樣的工作,主人公就開始思考,人生就該這樣嗎?會有其他的選擇嗎?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要好好讀書,以后要上大學,大學畢業之后要找一份工作;再后來,在工作中,為了升職加薪努力的工作,因為要工作,而丟棄了自我的實現。
其實現在我們接受的教育和放牛娃有什么區別:
有一個人在山上看見一個放牛娃,于是就產生了大致如下的對話:
"你那么辛苦放牛為了是什么呀?"?
"為了牛長大了能賣錢。"
" 你掙錢做什么呀?"?“娶媳婦唄。”
“娶完媳婦呢?”?
“生娃?!?
“然后呢?”?
“嘻嘻.... 讓娃放牛呀,我爸就是這么做的?!?/p>
走進《世界盡頭的咖啡館》或許能幫你改變現在的生活,將日復一日循環工作的改變。當你讀完這本書,你就不再是從前的你了。這本書真的有這樣的魔力。
主人公約翰在郊外迷路,意外來到一家名為“你為什么來這里”的咖啡館,約翰到達這里的時候已經是午夜時分了,當店員拿來菜單的時候,菜單的封面是三個直擊靈魂的問題,但卻也是這三個問題徹底改變了主人公的生活現狀。
第一個問題:你為什么來到這里
當主人公來到咖啡館之后,盯著菜單上的第一個問題,有太多的疑問,來到這里不是非常明顯的問題嗎?為什么還要這么問?
這個問題看起來是平平無奇,但是當主人公認真的讀這個問題的時候變成了:我為什么來這里?這個問題貌似變成了,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去哪?
我們在反觀自己的生活后,會發現我們過的生活是與自己心中所想的生活不一樣的人生。為了過上幸福的生活,而不得不選擇去工作,可能選擇還是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但是這份工作是足以幫我們買上房子,買上我們需要的東西。這份工作給予了我們最基本的滿足感,并且花費了我們的時候,產生了內心的不滿足。
工作和生活這樣日復一日的循環生活,我們已經忘卻了內心中最初的需求,而通過購物或者增加其他資產或者標簽來填補內心的空缺。
一只綠海龜的故事:
服務生凱茜去海邊潛水時。遇見一只綠海龜,剛開始的時候還能與它并肩齊驅。不一會兒綠海龜就把她甩得無影無蹤了。但奇怪的是,綠海龜只是時不時劃動腳蹼,更多時候只是在水中漂著。凱茜縱然是穿著蛙鞋,還是跟不上綠海龜的速度。
后來她發現綠海龜巧妙地利用海水的運動規律,它從不與海浪爭。當海水推向岸邊,與海龜方向相反,它只是讓自己浮起來劃水,目的是保持呆在原地。
當海浪向著海洋的方向用勁的時候,它就加快速度,這樣就可以借著海浪的力量更快地向前推進了。而凱茜之所以追不上綠海龜,就是因為它完全不顧海浪的方向,自始至終都在朝著同樣的方向劃水。
而在反向海浪中,她越是用力地游,受到的阻力越大,身體感到的疲憊就越大。等到海浪變換成相同的方向的時候,她就沒有足夠的精力向前游了。
從綠海龜善于利用海浪的故事,我們可以從中意識到自己的人生當中精力投放的問題。那些想要消耗我們注意力精力和時間,但與我們人生意義并不相關的就是反向海浪。
你生命當中的反向浪占據了自己多少時間與精力?
一組簡單的數據:以75歲的壽命為前提,每天花20分鐘打開和瀏覽我并不太感興趣的郵件,這些時間累計起來幾乎占據了生命中一整年。
在平時的時候可能我們不會在乎這些短暫的時間,但是也確實是這些短暫的時間在逐漸侵蝕我們的生活,失去了生活的意義。
因此清楚的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并嘗試各種我們認為有利于實現人生意義的活動。
第二個問題:你害怕死亡嗎?
菜單上的第二個問題是:你害怕死亡嗎?
很多人在生活可能都想起過死亡這個問題,但是都沒有真正的去面對死亡。正如這本書中安妮提到的,沒自問過這些問題的人,沒有為實現PFEF而努力過的人,這些人害怕死亡。
這句話也就印證了《北野武的小酒館里》寫的:很多人害怕死亡,不是害怕被人遺忘,而是害怕,因為自己的人生空空如也。我還什么都沒有做呢,人生的樂趣我還什么都沒享受過呢?在我身上從來沒有出現過那種有滋有味的感覺。
本書的主人公解釋到死亡:如果你已經做成想做的事,或者每天都在做想做的事,那就沒理由害怕失去這些事的機會。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終其一生也沒有找到自己的PFE,而縱觀一生都是壓力、焦慮、勝利還失敗,恰恰這些都不是自己想要的,如果找到PFE這些名詞也就顯得那么微不足道了。
在生活中,我們要不斷的去調整自己,真正的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永遠都活在自己的內心中。不要因為其他人或者事情失去了對自己命運的掌控。
第三個問題:你滿足嗎?
這個問題也是和前兩個問題有必然關系的,你只有弄清了自己存在意義,為什么存在,并且為這個存在意義而努力,你才能感到滿足。
在這本書中,邁克講了一個漁夫的故事:
有個漁夫每天過著同樣的生活,陪妻兒,大魚,吃飯,睡覺,陪妻兒在海灘散步,孩子們則在大海里游泳。
“可是,你為什么不捕一整天魚,盡可能多捕一些?“商人說,”然后你就能把魚賣掉,掙很多錢。不久你就買得起第二艘船、第三艘船,雇其他漁夫給你捕更多條魚。過不了幾年,你就能來到一座大城市的辦公室里工作,我打賭,十年內你就能擁有一家國際漁業公司?!?/p>
漁夫對商人笑笑,”我干嗎要那么做?’
“為了掙錢啊。’商人說,“你這樣做就能掙到很多很多錢,然后退休。’
“我退休之后干什么去?”漁夫問,依然滿臉微笑。
“想做什么都行吧,我覺得。“商人說。
“我喜歡捕魚。那如果我退休了,我每天想捕魚就能捕魚?‘然后晚上我就可以和我的妻子一起沿著沙灘散步,看看日落,我們的孩子能在海里游泳?’漁夫問道。
到這里,你會發現漁夫已經在過著他退休之后想過的生活了。
然而,在退休前的生活,就是在不斷的掙錢,將大把的時間都花在工作上,花在我們等退休后的路上。其實人生何必要等呢?
我們換個角度或者是心態去想問題,是不是會更加的圓滿呢?每天我們拿出一小部分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并且逐漸的增加我們喜歡的事情,一直到生活中都是我們自己喜歡的事情。
誠如中村恒子在《人間值得》這本書中寫道:解決的關鍵在于,在現實和自己的心情之間找到平衡點。簡單來說,就是如何把人生過得值得,過得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