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大家,我標題黨了。
任何一種技能當然都不是我隨便說了幾個要領就能學會的。現在先聲明,如果你在一天內掌握這個技能是不現實的,但是這也同時告訴你這個技能是值得學習的。現在我將把要領與大家介紹一下。剩下的工作就是大量的訓練了。
下面是正文:
首先看我這篇文章的人都記住一點就是:
記憶的本質之一在于構建聯系。
這句話絕對是不虛的,從生理角度我們就可以證明,每一個大腦神經元都是通過突觸的聯系與電信號的傳導進行信息傳輸的。一個神經元搭在另一個神經元上,并且不同的神經元也會互相交織在一起。所以每當我們發動記憶的時候,比如我們記憶一個過程,其實就是記住每一個步驟聯系的節點。
好比說我今天不小心掉了錢包了,不知道跌到哪里了,第一我們就要順著想剛才經過了哪些地點,每一個地點的轉換其實就是一些重要的記憶節點,比如從火車站到地鐵上,從地鐵上到大街上。這其中就有一個時間的順序和一個空間改變的順序,我們就必須根據這些順序進行回憶。因為這是已經客觀存在的聯系。
可能這樣的例子比較深奧,有些晦澀難懂。我再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背單詞的時候,如果光是靠眼睛去看這個單個單詞的字母順序和詞義,沒有別的東西。這就可以說是一個孤立的信息點,我們往往很難記憶,但是將其放在一句有起源經過結果的一句話里,那么這個詞就賦予了一個語言環境了,當然會更容易在腦海里形成印象,所以記憶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形成聯系。
然后我們要破除一個觀點,就是記憶和人的天賦有關,無法更改。這句話只對了一半,因為記憶確實是與天賦有很大關系,但是真正記憶力有天賦的人很少。而且很多國際記憶大賽上的選手都早已承認自己的初始記憶力與普通人無差別。只是因為經過了專業的訓練,才得到了那么好的記憶能力。說到底還是掌握了構建聯系的核心。
所以一切從道出發就會少走很多彎路,這個道也就是構建聯系。其他的一切記憶術,記憶方法可能千奇百怪,不過歸根結底永遠也逃脫不了構建聯系這件事情。
終于說到了「記憶宮殿」這件事情上了,「記憶宮殿」這樣的記憶方法目前在我看來應該是短時記憶方法上的第一選擇。一開始我也是在慢慢的練習,終于到現在有了一些體會。
其實方法很簡單,當然我為了便于大家理解,給了一個最簡單的模型:
1.先想象一個地點,務必是一個你熟悉的地方,可以是宿舍,或者你家里的房間,因為這種地方你天天見,已經形成了長時記憶,而且你也知道了各種物品的擺設等等。
2.通過需要記憶的東西設定記憶點,記憶點一定要按順序來設定,不然就無法構建起聯系了。比如你要記憶一個很沒邏輯的文本:
丙烯,
常溫下為無色、
稍帶有甜味的氣體。
這是一句話,但是首先我要將他們變為節點,我就會開始進行分解,于是將其分成了三份。
第一步:我將「丙烯」這個詞想象成一個巨大的蔥油餅上面插著一個吸管。放在我的床上。
第二步:要將「常溫」與「無色」將那個插著吸管的蔥油餅聯系在一起那我們可以想象那是一杯涼開水,透明的玻璃杯里裝著的涼開水,里面泡著個插著吸管的蔥油餅。
第三步:帶有甜味的香氣,可以想象滿屋子的棉花糖在空中飄。這樣的想象越夸張越好!越有特點越容易想起來。
于是我的一個小小的「記憶宮殿」就完成了,我就順利把丙烯這種物質的特性給記住了。當然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模型,要記越多的東西你就必須把空間再擴大一些,從自己的房間出去,把整個家,廁所,廚房都變成記憶宮殿的一部分。
當然這種記憶方式具有局限性:
1.不適合記憶需要一字不差的東西。
比如你要背誦一段古文,必須每一個字一字不差的背下來,那么你需要在你的記憶宮殿里創造太多太多的事物了,那么這將會比機械記憶更加要費時費力,對比起來就不那么劃算了。
當然如果你已經機械記憶的挺全了,但是有一些段落的開頭一時想不起來。當然也可以每一段的開頭建立一個記憶節點。
2.短時記憶之王,長時記憶可能沒那么好用
我們利用記憶宮殿往往是記憶一些比較沒有上下聯系邏輯關系的事物,比如說一些重要名詞的概念定義之類的。記憶宮殿如果不經過反復的回憶也是很容易忘記的。所以還是得依循艾賓浩斯記憶法,把短時記憶逐漸轉化為長時記憶。這樣才能夠永久的記憶住這些東西。當然記這些東西還得不斷地利用有關你記憶的知識。如果用的少了,也慢慢就從長時記憶中消失了,這些都是必然會發生的規律。沒有什么東西是記不住的,也沒有什么東西是忘不了的。
最后來解析一下這個方法,我認為核心就是把不存在的聯系通過自己的已知經驗和想象力記憶力都構建起來。因為我們的大腦對感覺特別敏感,所以如果想象中帶有視覺的,聽覺的,觸覺的,戲劇性的事物那是最好不過的了。 而且必須通過大量的練習之后才會更有心得體驗,更知道怎么建立節點,也會不斷地提升整個人的腦洞,思維方式,以及想象力,一舉多得的好方法。
寫在結尾:
今天就分享到這里了,如果有疑問或者有新的見解的朋友可以隨時簡信我與我聯系。我接受一切友好的討論。也可以在評論里點評我內容錯誤的地方,最好給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我會繼續努力給大家一些我最新的關于學習的看法與見解以及心得體會。
-end-
2016.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