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個人從出生就面臨的三個現實
人類心理學先驅、奧地利個體心理學大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在他著名的《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指出了每個人終其一生,都不得不面臨的三大事實:
第一、我們都是地球人,
都不得不依附于地球而生存,因此我們的任何生存活動,都必須首先有利于地球,才會最終有利于我們自己。
第二、我們自己不是人類種族的唯一成員,
我們無法脫離周圍其他人而生活,我們必須培養對他人的興趣,愿意關注他人,學會與他人連結并合作,才能體現我們個體的存在和價值。
第三、人類存在兩種性別,
個體及人類集體的生命延續都離不開這一事實。
基于以上三種事實,作為個體,如果我們想要生存下去,我們的思想和情緒、行為,就必須與這些現實結合,能否積極協調與三者的關系,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存質量,甚至是生存意愿。
二、人類繞不開的三大生存活動
因此,人類的所有活動,也基本都是圍繞這三個事實展開,也衍生出我們日常生活不得不面臨的三大問題:
第一、職業方向
我們所從事的一切日常工作,都受到地球這一天然屏障的限制。
作為普通人,我們不需要有“拯救地球”的遠大抱負,但一定要懷有對地球、對大地母親的善意和敬畏。
僅僅帶著這樣的動機去工作,相信不管你的職業是什么,都能從中發現它的價值,以及自己存在的意義。
對于在職場感到迷茫的新人來說,也可以作為選擇自己未來職業發展方向的一個基本底線。
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是每一位身處工作崗位,勤勉工作的人,都需要時刻提醒自己的做事原則。
第二、社會關系。
認識到既然我們無法脫離他人,孤立地生活,就需要我們把只關注自己的習慣,慢慢轉向關注他人,對他人的需求感興趣,每個人都有被看見,被肯定、被鼓勵的需要。
如果我們愿意慷慨地去滿足他人的這些基本需求,相信無論是在公司,還是學校,家庭,個人關系中,都能形成一個比較圓潤的社會關系網絡。
也能夠與他人開展友好的合作互助,產生緊密的社會聯結,從而找到歸屬感,并建立起內心的安全感。
當然,滿足他人需求,并不意味著一味地自我犧牲,委屈求全,而忽略了自己的需求。
而是先看清自己的真實需要,推己及人,用同理心去感受他人的需求,做到比他人更懂他們自己,先人后己,主動滿足他人需要。
所有你給出去的,最終一定會加倍返回到自己身上,特別是滿懷善意地付出,會讓自己充滿力量。
更何況,看見、肯定并鼓勵他人,不需要付出任何物質成本,人人都能輕松做到,養成習慣以后,社會關系為你帶來的豐厚回報,將一生受用不盡。
人性都是自私的,但更高級的自私其實是無私。而這就是自私的高級體現,也是擁有良好社會關系的基石。
第三、親密關系
正是由于人類兩種性別的存在,愛情和婚姻才成了生命永恒的話題,也成了每個男人、女人都無法逃避的事實。
畢竟我們每個人的存在本身,就是生命延續和拓展的一種體現,而這種生命能否繼續延續,并拓展下去,也取決于我們對待愛情,對待婚姻的態度。
書中,阿德勒對愛情和婚姻的定義是這樣的:
愛情,以及其結果的婚姻,都是對異性伴侶最親密的奉獻,它表現在心心相印、身體的吸引,以及生兒育女的共同愿望中。
由此可以看出,愛情和婚姻的本質是兩個人的合作,而這種合作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幸福,也是為了人類的共同利益。
能認識到這一點,并達成共識的兩個人,往往更容易建立持久而穩定的親密關系,擁有幸福而甜蜜的婚姻生活。
三、在積極回應生活問題中,發現生命的意義
綜上所述,當我們能夠以人類生存面臨的三大現實為基礎,而進行3大方面的生存活動時,每個人的生命意義也就自然得到了體現。
正如另一位奧地利心理學家,意義療法創始人,維克多弗蘭克所說:不要去追問生命的意義,而要想一下,生命對我的期望是什么?
生命的意義只存在于回應生命提問的過程中,對具體生命問題的作答不在言語,而在行動,在于活著,在于我們的存在。
對于每一個成年人來說,能夠看清生命的三個現實任務:奉獻、對別人發生興趣、互助合作,開始積極回應生活給我們布置的每一項任務,就不會感到迷茫、焦慮和無助。
假如一個人在他賦予生活的意義里,希望對別人能有所貢獻,而且他的一切活動也都指向了這個目標,他自然會把自己的人格塑造到理想形態——一種對他人、對社會都有貢獻的狀態。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就能創造出無限的可能性,發現生命的無限精彩。
我是心安,高效閱讀,復利成長踐行者,鏡姐夢想領讀會合伙人之一。
致力于知識創富,用輕創業的方式讀書,邊學邊教,邊教邊用,真正做到高效閱讀,把知識轉化為財富,實現精神物質雙豐收。
歡迎與我們一起共讀好書,積累知識復利,真正做到把讀過的書變成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