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易效能的葉武濱,今天我想分享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因為講時間管理繞不開這部分。我想說:時間是無法管理的,能夠管理的只有自己。透過管理自己的習慣,管理自己的事件來達成對時間的管理。那當今世界上有哪些非常成熟的理論,方法和工具,可以讓我們能夠更好地去管理自己的事件與習慣呢?
首先是我們管理學的泰斗,叫德魯克。德魯克老先生,他是這么說時間管理的,他說:“時間是一個人最重要的稀缺性資源。”他甚至把時間管理排在5項管理當中第一的位置。
時間怎么來管理呢?德魯克說,要把每天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然后進行分析,最后才能更好的安排時間。德魯克沒有給時間管理進行更多的闡述,但是他得出了一個結論:他說一個人20%的事情需要自己做,80%的事情不需要做,或者可以委托別人做。
二八法則是意大利的一個經濟學家---帕累托提出來的。但是德魯克提出的是時間管理的二八法則,他認為我們要去做重要的事,所以就引發了我現在想跟大家分享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人生不在做多少事,而在于把重要的事情專注做、用心做、把它做到極致!”這就叫做做要事!
經過很多年的發展,有一個美國人叫史蒂芬·柯維,他寫了一本書叫《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大家都很熟悉,可是正在聆聽音頻(學習)的你。現在試試看你可不可以記起這7個習慣?我想很多人不一定能夠記得起來,我在課堂上問過無數的人,很多人都背不全,說明看似簡單,使用起來比較難。當然了,史蒂芬·柯維,談到很重要的時間管理四象限---重要不緊急,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緊急的4個象限。
他建議我們要去做重要不緊急的事,德魯克說要做重要的事,斯蒂芬·科維給到了一個緊急和不緊急的概念,讓我們去做重要不緊急,也就是說第二象限。
什么叫不緊急呢?其實就是做未來的事。
今天的事相對來說就是比較緊急的,那大家現在明白了,其實呢,這就叫做計劃,叫做未雨綢繆,也就是中國人講的:“預則立,不預則廢。”
我們要做重要而且不緊急,那我們就慢慢地沒有緊急的事情,可是這很難做到。為什么呢?因為它只是一個概念,這個理念你可以把它延展成為要事第一和要事優先。
美國其實很早就有一個諺語,馬克·吐溫講:“如果每天早上起來我們就吃掉一只大青蛙,我們就會發現今天沒有比這個更糟糕的事情。”青蛙代表有挑戰的事情。
另外一位美國人叫伯恩·崔西,我在十幾年前聽過他的一個錄音帶,他寫的一本書《首先吃掉那只青蛙》,倡導每天吃三只青蛙,他談的還是要事優先的理念。
其實一個忙碌的人他是被事物纏身了,所以他沒有時間去靜下心來去規劃他的未來。所以他也很難去做重要不緊急的事情。直到有一位美國人,他是GTD思想的發明者叫做大衛·艾倫,他寫了3本書《搞定1》《搞定2》《搞定3》,我是這本書的受益者,所以我要非常感謝這位大衛·艾倫先生。
你要是學會這套既有宏觀又有微觀,既關注全局,又能夠關注細節,也叫見林觀木這樣一個理論的話,那你會非常非常棒,見林是宏觀,觀木就是微觀。其實人非常難得的是具有戰略性又有戰術性,這兩者合一則是難上加難。其實在緊急與不緊急之間做到一個平衡那是最關鍵。
我們這一講分享到這里,我們和大家分享的是:人生不在做多少事,在于把重要的事做到極致,要首先做,要用心做!我們將在下節課繼續展開這部分的話題。謝謝大家持續追隨葉武濱說時間管理,我們將發布100講,每天早上更新,每天六分鐘,謝謝您!如果你覺得好請幫我多多分享,給你身邊的朋友,我們一起加油!
心得:時間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每個人每天都是24小時,時間是無法管理的,能夠管理的只有自己,管理自己的習慣和事情。時間對于一個人來說是最重要的稀缺性資源,而對于育心家人來說更是如此,感覺有很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要做,可是還沒有完成一天天又過去了。所以我們要學會時間管理,對時間進行分析,列出自己的事情來,20%的事情是需要自己做,80%是可以委托讓別人做。這個也是給別人成長的機會,不單單自己成長,自己成長的同時也帶動更多的人去成長,就比如育心的易工,這樣易工家人都成長起來了。只要您愿意,您也可以做到。而且如果按照葉老師說的那樣:人生不在于做多少事,而是專注地做,用心地做,做到極致,收獲就會更大。親愛的,您愿意嗎?如果愿意就加入我們一起學習成長吧!加油,親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