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來一套上下冊的《孫子兵法演義》來讀,翻了幾頁,顯然是盜版書。這書署名作者為南朝鮮的鄭飛石。據說,這書問世后賣的不錯。我想這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一是其本身的內容不錯,大家都比較注意孫子和孫子兵法;二是作者組織史料的水平和寫作能力都比較強勁,容易吸引讀者的眼球。總的來說,正是由于這套書的整體水平不錯,所以才會有好的銷路。也正是由于有好的銷路,所以也就有了盜版。
不管它盜版與否,沖它的題材,也要一看。
書中有一節,是描述孔子周游列國時的“喪家犬”形象的。
那么孔子是何以成為“喪家犬”的呢?
孫子從小喜愛并努力鉆研兵法,一次在考察古戰場時,見有人議論說在城墻一角有位七十多歲的老人,一人獨坐,大概由于饑餓的緣故,如同喪家之犬。孫子一聽眾人的描述,便認定是孔子。過去一看,果不其然。
那么,孫子為何只憑別人的議論便認定是孔子呢?
原來,孔子在魯國時,官做的已經很大了,他基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進行施政了。可是由于他得罪了貴族中的幾個,便遭遇罷免。于是,就此走上了一條周游列國的路,他要將他的“仁義”播撒四方。可是,那是一個戰爭頻仍的年代,好多問題的解決,也只有戰爭才可以解決。孔子的理想雖然無比崇高,但在那個年代卻無法兜售。夢想和現實有著太大的距離。也正是由于這樣的緣故,再加上與學生失散,饑渴難耐,便成了“喪家犬”。
饑渴難耐,只是一個外在的你可以看得見的“喪家犬”;而真正讓孔子淪為喪家犬的根本所在其實是他的過于遠大的理想的無法實現。
當時的孔子,是真的“喪家犬”。后來,隨著時光的流逝,孔子的“仁愛”思想愈來愈光芒萬丈了。
一個不合時宜的喪家犬似的孔子,終于時來運轉了,終于成了圣人。而這樣的“華麗轉身”,當然是時、勢使然。由此可知,我們更多時候應該做的事情是去適應環境,而不是逆歷史潮流而動,把自己的不切實際的努力化為烏有。
如果講理想講夢想,那就不妨學一學孔子。
如果是講當下講現實,那就不妨學一學孫子。
一個文圣人,一個武圣人。
要想成為圣人,首先要成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