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完了第一講《語文教師如何細讀文本內容》。在這一講里,王崧舟老師介紹了八種細讀文本的方法:直面文本、字斟句酌、感同身受、比較品評、擦亮語言、想象還原、尋找縫隙、開掘意蘊。
直面文本,就是要把研讀文本放在第一位,先跟文本對話、互動、交融,不能一開始就用別人的解讀取代自己的解讀,用別人的體驗來遮蔽自己的體驗。
字斟句酌,就是不放過文本當中的任何一句話,任何一個詞語,甚至任何一個標點符號,讓自己沉入到詞語當中去,有所發現,有所體悟。
感同身受,就是把自己擱進去,讓自己活在文本當中,在漢語中“出生入死”。
王老師以張志和的《漁歌子》為例,告訴我們如何“立足于意象,轉化意象,努力讓自己化身為其中的意象”,達到“物我交融”的狀態。
首先,看見畫面。把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具體的形象、生動的畫面和豐富的細節。
第二,切己體察。把閱讀與自己的生命聯結起來,把詩歌的意象和自己的經驗打通,和自己的心靈相融,那么,獲得的審美感興就會更加深切。
第三,人與物化。詩歌意象不同于一般物象。詩歌意象融入了詩人的情感、心境和胸襟,是人化的物象,是詩人自身的生命投射在物象之上。從根本上說,意象不是外在于詩人的客觀表象,而是內在于詩人的主觀心象。在《漁歌子》中,“白鷺飛”這個意向就是詩人生命意志的對象化,本質上就是詩人某種心境、某種心靈狀態和生命境界象征和隱喻。正如曹操筆下的滄海、陶淵明眼中的南山,都是詩人特有的胸襟氣度、心境追求的折射。
這個過程,通過置換角色、切己體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就是把自己逐漸放進文文語境的過程,是讓自己活在字里行間的過程。
比較品評,就是要讓自己“穿行在多重話語之間”。在多方比較中發現文本內涵之美。以組詩《童年的水墨畫》為例,王老師特別強調,內容的簡單不代表語文的簡單,文本細讀,就是要從從語文的角度來考量,并不是讀懂內容那么簡單。
擦亮語言,就是“要帶領學生在課文里走一個來回。”從語言出發,再回到語言,中間是語言所承載的形象、情感和思想。這里,特別強調的是“用語言的眼光去看文本”。因為語言形式對大多數人來說確實是個渾然不覺的存在,一個巨大的秘密。這也就是黃厚江老師所說的“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語文的方法,就是發現語言形式之妙。
想象還原,是對文字符號的再創造。它要求我們在細讀文本時要具備足夠的敏感和豐富的想象,去發現潛藏在文本中的那種震撼人心的詩意。
尋找縫隙,就是追尋那個能把握的文本之魂的通道。縫隙,就是矛盾,就是沖突。尋找縫隙就是在無疑處生疑,在生疑處解疑。
開掘意蘊,是發現深藏在字里行間的、形象背后的更為深遠的東西。情感性語言,不講道理,卻講情理,他總是按照情感本身的邏輯來新聞布局前詞造句,而意蘊就在這樣的字里行間流寫出來。就像“月是故鄉明”“何事長向別時圓”的無理卻有情。
最后,王老師特別指出,細讀文本之難,難在要不斷挑戰自己的精神惰性,難在要保持一種全然進入的敏感和警覺,難在必須要學會選擇以何種姿態進入文本。
王老師說:“你細讀的不是那個文本,而是你自己。”文本是自己的精神倒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對文本的解讀就會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遠,你對文本的細讀就會有多遠;你的精神倒影有多美,你對文本的吸毒就會有多美。不是文本,而是我們的文化視野、言語稟賦、審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決定著我們文本細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