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最近讀王淞舟老師的《美在此處》。書中不止一次的對接2011版的《新課程語文標準》,強調“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課程。感慨于王老師細致入微的分析,娓娓道來的細膩,在實際的文本教學中如何把握課標精神,落實課標目的。
? ? ? 今天剛讀完了第四講“語文教師如何把握教材語境”這部分,王老師首先說明:何為語境?就是語言所在的環境。我們的小學語文教材,大致可以分成三類語境:1.文辭語境,也就是課文內部的上下文,我們通常會用聯系上下文來描述;2.文體語境,就是課文的整體規范和風格,比如小說、詩歌、散文、童話、寓言等,文體語境告訴我們,應該按課文的原本文體來教學,而不是千課一面;3.文化語境,就是課文所處的歷史背景和現實環境,要讀懂一篇文章,就要讀懂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和他身上所傳承的文化和歷史。這三類語境同時作用和影響著我們的語文教學。
? ? ? 接著,王老師分別將如何把握這三種語境進行解析。讀“如何把握文辭語境”時,我體會到,好的文章應該有節奏,節奏是美的靈魂,一流文字和三流文字的區別,并不僅僅體現在用好了哪個詞,寫好了哪句話,我們必須將它們置于整個語境之下,才能判斷,一流的文字會自覺地追求語言內在的節奏變化。文字有一個巨大的存在,就是語言環境,我們不能脫離語言環境而簡單地處理語用。
? ? ? ? 讀到“如何把握教材的文體語境”,王崧舟老師強調,在解讀一篇文章時,首先要明確讀的是什么文體,如是小說就按小說的讀法讀,如果是散文就按散文的讀法讀,如果是說明文就按說明文的讀法讀。以《松鼠》和《珍珠鳥》為例加以說明,兩者從題目上看,好像都是寫動物的,稍作了解就會知道,前者是說明文,后者是散文。前者要按說明文的方法去讀,重點關注文章說明了什么,怎么說明的;后者要抓住散文“形散神聚”這個特點,從“神”入手找出中心句,再圍繞中心句慢慢品讀那些散落的部分,從而升華主題。
? ? ? 在“如何把握教材的文化語境”中,王老師以《伯牙絕弦》為課例,否定了眾多教師在課堂上認為比較出彩的以“伯牙鼓琴,志在哪里?鐘子期曰‘善哉,什么兮若什么’”的語用形式句式練習。認為“高山流水”分別替換成“楊柳依依、雨雪霏霏、清風徐徐”等,表面言之,起到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活學活用功效。然而,卻破壞了文化美。“高山”一詞,指的是自然意義上的高山;“流水”一詞,也指的是自然意義上的流水。而當“高山流水”四個字合體時,它既不指的是高山,也不指的是流失,而是“知音”。故而“高山流水”已然是一種文化符號,不能被以任何形式的解構。
? ? ? ? 整個第四講渾然天成,讀完讓我深深地意識到,解讀文本要文體先行,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因為文體特征規范和決定了語用學習的方向、重點和定位。今后在教學中,我會努力地把握好這三類語境,讓自己的語文教學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