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把錢花在閱讀上。
每一分錢,都是一顆種子,種在時間的土壤上,如果沒有長成參天大樹,那么就是播種方式出了問題。
最近突然發現自己很蠢,只要手里還有些余錢就想去買新衣服,我曾經分析過我買衣服的動機就是穿上新衣服,自己覺得很開心,但買回來之后基本上過一天我就不喜歡了,要不就是覺得衣服顏色不好看衣服太浮夸或者沒有別的衣服搭,可我仍然控制不住買買買的欲望。
現在看來我把錢花在衣服上并沒有給我帶來什么好處,只是占據了衣柜空間,滿足了一時的沖動。
用《富爸爸,窮爸爸》書中的觀點說,富人買入資產,窮人買入負債,上述的例子說明,我買入的是負債,進而推出我是個窮人,真是個悲哀的事實。
后來花錢買了幾本有關心理學,冥想的電子書,總價還不超過一百元,以前無聊的時候總不自主地看電視劇,刷QQ,刷微信等等,現在電子書籍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有事兒沒事兒就會打開手機電子書看一看,有趣的是,解決了我生活中的很多問題。
例如情緒問題。
學習的時候總會有一段時間覺得學習好累不想學習不想做題,甚至覺得生活也好累,我都老大不小了還要讓父母養著,總之就越想越覺得人生沒有意義自己很失敗……
但我把原認知的理論運用在自己身上時:
拖地時,我不斷告訴自己我在拖地;
走路的時候,我不斷告訴自己我在走路;
洗澡的時候我不斷告訴自己我在洗澡。(可能是元認知最簡單,最直白的一種練習方式了)
就是這種練習,每次練習完后,感覺像是能夠一鍵清除我大腦的所有緩存。
悲觀的想法,負面的情緒會出現,但是他們已不再累積,然后壓倒我;我的情緒會有波動但大多數時候我的內心是平靜的,可以心平氣和的做自己該做的事。
僅僅是一本書的一個理論就可以讓我的情緒變得健康起來我覺得我的錢花得很值。
同時我會把買衣服花的錢與買書花的錢給我帶來的好處作比較:
179元的一條毛衣現在已沒有了新鮮感,覺得可有可無;
16.9元的一本電子書我運用了其中的理論指導著我的生活,改善我的情緒狀況,讓我的生活有多出了一個維度。
我突然意識到,衣服夠穿就好,當滿足了穿衣的基本需求后,再在這上面花金錢就不值得了,付出的金錢并不會對我的生活產生什么好的影響,但當我把錢花在閱讀上就不一樣了,閱讀,被認為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知識獲取方式,然而它的成本卻是如此低廉,而且它也是給生活增添樂趣的方式之一,沒事的時候就拿一條理論放在自己身上做實驗,比如策略性原則:
如果你感到不堪重負,很可能就是你大腦內部的危險警報系統在發出信號。當一下子發生太多事,或是一個項目有太多方面需要處理的時候,大腦就會釋放壓力激素,神經系統,生活已偏離正常軌道了。這種神經化學的中斷常常會造成精神麻痹。“太多”往往可以理解為“太冒險”或者“太危險”,并且此時你將會體驗到大面積的系統停歇。前蘇聯心理學家伊萬· 巴甫洛夫(你可能聽過他讓狗分泌唾液的實驗)把這種傾向稱為“超限抑制”,當我們的神經系統面對他所說的“高喚醒”時幾乎是處于關閉的狀態。
如果想對這種情況進行補救,就要遵循我們的心理傾向。盡管我們希望找到一些消遣使我們從令人窒息的能量包圍中掙脫出來,但是另一個策略更具有可操作性,那就是改變我們對問題的看法,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最好的選擇可能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即無論何時,從新開始。這是一種從思維上的策略性變化,能夠根除精神麻痹。
看完上述理論是不是覺得一頭霧水。
沒關系,來看看我的運用吧。
我要復習我的專業課,但是背誦太痛苦了,我想玩手機,不行?。?!這個理論告訴我盡管我希望找到一些消遣(玩手機)使我們從令人窒息的能量包圍中掙脫出來,但是另一個策略更具有可操作性,那就是改變我們對問題的看法,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比如我想到的是抄寫,抄寫簡單一點,相比背誦,抄寫我更容易接受,這個原則說只要你能在那兒培養你的關注點,取得進步就好。
一點進步也是一種成就,同時成就會催生更大的進步。
另外做實驗的樂趣還會降低學習中的枯燥。
相比之下呢,錢花在閱讀上顯然劃算多了。
拜拜了,新衣服,我不能再讓你浪費我本來就不多的金錢了。
從此我踏上了另一條買買買(書)的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