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blog.kantli.com/theme/5
這一系列的文章,是小團隊內的實務討論稿,放出來以便有更多的交流與討論。其中多是作為一個非專業人員的實際工作體會,必然存在許多錯誤或不當之處,請多指教!
一
出庫訂單的處理,是倉庫現場一個比較重要的環節,當然,如果下游訂單是通過系統傳輸的話,可能現場對這個過程不會非常關注,因為不需要什么操作,只需要把系統處理好的訂單打印出來就行了。
即便如此,對于訂單處理流程的討論,也還是重要的,因為訂單的處理方式,與現場的工作安排關系緊密,有時候可以互相調整適應,有時候也會有相互制約的問題。
倉庫現場對于訂單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可能是按照物料類別來分的,可能是按照配送區域來分的,而就操作上分,大體可以分為兩類:
- 一種是常規訂單,也就是不用馬上操作的,可能是一個小時集中處理一次訂單,也可能是一天集中處理一次訂單,統一操作;
- 一種是臨時訂單,需要馬上安排操作的,有可能是需求非常緊急,也有可能是之前的訂單出了差錯,需要在出庫配送前進行調整。
按操作來區分,是在操作現場比較合適的辦法,這兩種訂單優先級不同,操作方式不同,操作成本也會差很多。臨時訂單是任何倉庫都在盡力避免的,這類訂單數量增加,會對現場管理提出很大的挑戰,不論是人員安排、資源調度,還是倉庫空間規劃等,都可能打破原有計劃,那么對現場管理人員的掌控力就要求很高,而且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錯。
二
就常規訂單而言,現場有幾種常見的處理方式:
- 第一個是集單:
由于訂單進入的時間并不受倉庫的掌控,集中處理,集中揀貨,可以方便現場的工作安排,避免操作團隊產生不必要的等待時間。
同時,集中操作也便于庫存的管理,有些倉庫可以把入庫過程和出庫過程分開,那么,就可以有一個時間點,庫存數據是靜止不動的,比起庫存隨時變動的倉庫來說,不論是盤點還是現場規劃的調整,都要方便很多。
- 第二個是分類,也就是不同類型的訂單分開處理:
有可能是時效不同,有些訂單是需要馬上處理的,有些訂單是需要當天處理的,有些訂單可能要統一等下周處理。事實上,對于操作現場,總是傾向于把訂單留到最后一刻來操作,這樣可以節約出庫暫存區的面積。明明是下周才出庫的貨物,現在備好,完全沒有必要,如果馬上備貨馬上出庫,甚至可以臨時占用一些過道區域,現場的面積使用就松容一些。
也有可能是操作要求不同,有些訂單有特殊的包裝要求,有些訂單的貨物需要額外的加工,有些訂單還要等待一些貨物入庫之后才能完整備貨。這些訂單當然可以集中在一起操作,具體的操作要求由一線的操作人員自己判斷——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還是分開處理的效果會好一些,這種區分不是絕對的,可能只是先操作正常訂單,后操作有特殊要求的訂單。簡單的分類,就可以避免一些錯漏的問題,一線操作人員不用時刻保持警惕。我們應當時刻謹記,團隊成員的注意力,和體力一樣,也是需要節約使用的資源。
- 第三個是分批,分批也是分類的一種,但值得我們單獨討論。
分批主要是為了滿足出庫配送順序,因為貨物離開倉庫的時間是有一定批次的。限于下游客戶的收貨時間窗口、倉庫裝卸平臺的數量、出庫暫存區的面積、車輛人員的調度以及現場操作團隊的工作安排等因素,同時裝車,同時出庫是不一定合適的。
那么,根據不同線路的出庫順序安排訂單處理順序就非常有必要了。同樣的貨量,如果銜接順暢,一條線路的貨物剛出庫,另一條線路的貨物就可以使用它的暫存區,面積使用率可以提高一倍以上;而現場工作量也可以保持持續均勻,不至于讓短時間的大工作量破壞操作節奏,給人員安排帶來困難。
另一方面,就同一條配送線路的訂單而言,也有一定的操作順序。有些現場面積緊張,出庫暫存區是沒有過道空間的,那么就是說,貨物進入出庫暫存區必須與裝車順序相反,否則裝車的時候就需要再行騰挪,帶來不必要的工作量。
排定絕對訂單順序的主要挑戰在于,訂單開始處理的時間是可控的,而訂單處理過程所需要的時間并不好計算,可能后面開始處理的訂單B,因為貨量較少的原因,反而先處理好了,這個時候,是直接進入暫存區呢?還是放在一邊等待訂單A?所以,絕對的訂單操作順序實現起來并不容易,有些倉庫可以實現,是因為一個訂單需要經過揀貨和打包兩個流程,揀貨的時間不好控制,就在打包的時候控制操作順序。
- 第四個是訂單的分拆與合并。
訂單的分拆一般是由于不同庫區操作的緣故。傳統的倉庫管理,一般是整個倉庫分為不同庫區,每個庫區有專門的負責人,無論是出入庫還是盤點,都由這個人負責,因此,訂單的分拆是很常見的。分區管理的具體原因與優劣勢我們討論過,目前來說,選擇這種現場管理方式的相對少一些,但庫存管理的要求更高了,因此往往因為貨物管理要求不同而有所分區,最為典型的就是按照不同溫度區間劃分庫區,即所謂多溫共配。
因為WMS系統的普及,訂單的拆分處理已經不再有什么困難,一般來說,訂單的拆分有兩種辦法,一種是按照貨物類型進行拆分,在系統揀貨前把一個訂單分成好幾個;一種是按照庫位分區進行拆分,在系統揀貨之后生成不同庫區的揀貨單,使用的還是同一個訂單號。具體的使用,還要看現場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而訂單的合并一般是出于流程上的設計。有些倉庫會使用集中揀貨的操作方式,也就是把不同訂單的貨物需求統計起來,從庫區取出貨物后再行分配,即播種式揀貨。在揀貨區范圍比較大,行走路徑比較長的情況下,使用這種辦法可以比較明顯地提高操作效率。
集中揀貨方式往往會和訂單的分批處理相結合,其目的,一方面是在現場持續接收訂單的情況下保持操作穩定有序,不會混亂串貨,另一方面,也是將單次揀貨量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不會因為貨量太大而導致揀貨和分配操作上的困難。同樣,使用WMS系統進行訂單的合并一般沒有什么困難,只是在如何劃分批次的問題上需要費些思量。
三
訂單操作是現場操作比較重要的一塊,對于很多現場來說,是工作量占比最大的一塊。因此,現場管理人員需要保持對訂單處理流程的掌控能力,不論是空間利用還是人員安排、設備調度,都和訂單處理流程關系緊密,我們前面所說的相互調整適應或者相互制約,主要說的就是這個方面。
對于訂單處理的掌控,一般有幾個節點:
- 一個是下單,或者說訂單的接收。
無論是集單、分類處理還是分批處理,都可以在接收訂單時進行控制,目前來說,一般還是人工的,有可能是接收訂單后,人工控制導入系統的順序,也有可能是在系統收到訂單后,根據具體情況逐個決定什么時候進行處理。
主要的原因,是系統的集成度還比較低,現場操作管理模塊與配送模塊一般不在傳統WMS的考慮范圍之內。未來的趨勢,毋庸置疑,是更高的系統集成度和更高的自動化程度,一方面節約了人力,一方面也減少了出錯的可能。
- 一個是系統揀貨過程,或者說庫存的匹配。
對訂單的拆分與合并一般是在系統揀貨過程前后實現的。
- 一個是派單,或者說揀貨工作的分配。
具體的操作順序和操作形式,可以在這個節點做比較精確的掌控。有可能現場使用的是紙質揀貨單,那么,派單的過程就只能人工控制,也有可能是電子終端揀貨,派單過程就需要在WMS進行統一管理,配送線路、裝車順序、訂單類型等都需要納入考慮。
當然,不排除有些現場還有后續的操作流程,比如把打包區分出來,那么,訂單揀貨完成等待打包的過程也是一個控制節點。
操作現場的目標,是在這些控制節點上不斷調整,找到一個合適的節奏,從而達到一個在安全和效率上比較滿意的狀態。具體來說:
- 貨物暫存區面積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盡量縮短出庫暫存時間,提高單位面積利用率;
- 現場工作量穩定均勻,避免操作量集中在特定時段或者操作人員不必要的等待時間,通常這是主要考慮因素;
- 現場的裝卸站臺、機械設備等得到充分利用,事實上,主要是克服它們帶來的限制;
- 整體操作流程順暢有序,動線上沒有沖突,節奏上留有余地;
- 協調好配送車輛的調度、下游收貨時間窗口;
以上是我們對訂單處理流程的一些簡單討論。
四
話說回來,在現場實踐過程中,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是容易解決的,有些是不太好處理的,現場人員還是得根據具體情況做好區分,哪些是經常性的問題,需要制定專門的流程進行對付,哪些是偶發性的問題,主要靠臨時調整來解決。
就我們的經驗來說,一個比較頭疼的問題是訂單處理過程中的庫存管理問題,有兩種情況:
- 一種是揀貨出錯導致的。揀貨過程當然難免會有一些錯誤,比如說,本來需要SKU代碼為A的貨物,結果錯拿了SKU代碼為B的貨物。一般的操作過程,是進行更換,如果是靈活庫位制,同一種SKU在存儲在多個不同庫位上,我們就比較頭疼了,這個A貨物我們當然知道要在哪個庫位揀貨,因為有揀貨單,但這個B貨物應該放回到哪個庫位呢?
最準確的辦法是對所有庫位上的B貨物進行盤點,從而判斷應該歸還到哪里。但在緊張的現場操作過程中,這樣的盤點是極為耗時耗力的,而且在出入庫過程中,系統庫存和庫位上的實際庫存都在不斷變動,基本沒法進行盤點。
這個問題的結果,就是系統庫存與實物庫存不能準確對應,那么就會有揀貨單要求到某個庫位揀貨,結果那個庫位沒有貨物的情況。而對這個問題的處理,有不同的思路:
- 一個是不處理,直接放置在某個特定的暫存區,如果后面有庫位上找不到貨的情況,就到這個暫存區尋找,直到下一個盤點節點再把貨物放回庫位。
- 一個是隨便放到一個存儲有該SKU的庫位上并進行登記,等待下一次實物揀貨失敗再來查詢解決,一直等到下一個盤點節點完成實物數量與系統數量的重新準確對應。
當然,相對根本一點的辦法,還是在揀貨時進行庫位與貨物條碼的掃描,掃描的過程,一個是系統上的進出確認,一個是對SKU正確與否的復核,那么出錯率自然可以控制在一個非常小的區間,只是這個辦法并不是在每一個倉庫都有可操作性。
- 另一種是訂單出錯導致的。尤其在人工下單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有出錯的時候,如果是需求100個,結果下單寫成1個,對倉庫是沒有太大影響的,無非是后期可能需要處理一個緊急訂單;如果是需求1個,結果下單寫成100個,現場就比較頭疼了,可能總體庫存不足,那么,這邊錯誤的需求滿足了,其它99個訂單的需求就無法滿足了,后果很嚴重。
同樣的問題,也可能因為供應短缺造成,比方說,某種SKU暫時供應不上,需要在不同門店間進行平均分配,待后續供應上之后再緊急補充,而這個信息只有倉庫人員掌握,下單人員是不掌握的。正常來說,系統匹配庫存的邏輯,是先匹配的訂單先滿足,這個邏輯解決不了平均分配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處理一般有兩種辦法:
- 一種是修改訂單,那么問題來了,除非比較有經驗的操作人員,可能在整個過程中現場都不會發現有什么問題,或者說,發現問題的時候,大多數訂單都已經處理完成了,這個時候再修改訂單已經沒有意義了。
所以,有些現場會有人工審核訂單的動作,雖然低效繁瑣,但在下單操作極不規范的情況下,是滿足客戶需求一個不得不采取的辦法。當然,審核訂單的工作,逐步可以通過系統來完成,通過對歷史訂單數據的統計,判定一個需求是否在正常范圍內并不是非常困難,只是未免有殺雞用牛刀之感。
- 另一種是后期針對單個SKU進行退回和重新下單,在實際貨物出庫之前,這種操作終歸是為時未晚的,不過對于WMS的設計要求比較高。
當然,隨著系統在上下游的集成度越來越高,這個問題也就逐步得到解決了,一方面是供應商對于需求量有了更準確的把握,另一方面,下單過程也越來越自動化,下單人員只需要確定一定期間內需要維持的庫存量就可以了,訂單數據都可以自動生成。
從這兩個庫存管理問題來看,我們對于倉儲過程的信息化是充滿期望的——在一些技術細節上,我們往往能很明確地看到未來在哪里,只是還差一步步走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