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人無意問起我的年齡,我回答說:“快21了,是00后口中的96年老女人。”
當然了,這樣的回答有一絲自我調侃,不過也確實就是這樣,到哪兒都貼著“阿姨”倆字。
前不久從微博上看到的一句話是:多數人25歲就死了,直到75歲才埋葬。
看到這句話的第一反應是:若25就死掉,到了75才埋葬,那應該渣都沒得剩了吧。
其實25歲的“死”只是個比喻。我們很多人過早地將自己安排進一個靜止的生活模式,沒有理想沒有追求,如同行尸走肉般生活。
如果按照這種理論,我此刻已經“死”了,還沒到25歲。
我每天的生活十分無趣,睡覺,吃飯,上課,趕作業,實屬常態。
“我們去逛街吧!”
“不去。”
“我們去吃火鍋吧!”
“不去。”
“我們去跑步吧。”
“不去。”
我的生活是由拒絕組成的,我不去,哪兒也不去。
可我是一個怕死的人,我不愿在這樣的年紀英年早逝。
我的20歲還剩下短暫的171天,細碎的4104個小時,雜亂的246240分鐘。我想用這些時間改變我的命運了,我不要在25歲“死”去。
我在圖書館借了一本書,書的內容大體就是教你如何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所以我按部就班地跟著書上的內容做。
我買了一只畫筆,一盒顏料,一個素描本。很顯然,我什么都不懂,我既畫不出梵高的《星空》,又畫不出達芬奇的《雞蛋》。這項技能“out”。
我去所在城市的每個地方,去到的每一處都先查看地圖,稍有不當之處便迷了路。后來跟著地圖也還是走丟了。當導游這個想法,放棄。
我很愛吃,我想我一定可以當一個很好的吃貨。但在吃下第一口家常菜拌菜的時候,辣椒進入氣管,我不斷咳嗽。這個也不適合我。
書里的東西我都試過了,只是沒一項可以做好。
我想想,我還會什么呢?好像我真的就這么一無是處了。
所以20歲,我該拿你怎么辦呢?
我理想中的20歲是這樣的:
20歲有了自己的第一份愛情,和初戀一起手拉手走在校園的操場上,不為相忘江湖,只為看看眼前的風景。
20歲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工作可能只是做那種廉價勞動力,在餐館端菜,在街上發傳單,在快餐店收銀……即使每天只有80塊的工資,也開心得不得了,仿佛贏得了整個世界。
20歲有了自己的第一項技能,彈吉他,練跳舞,寫書法……終于有時間去學自己喜歡的東西,只要多努力,鐵杵磨成針也是遲早的。
20歲為父母買了第一部手機,手機不算太好,只能算能用、管用,目的只為和他們有空開視頻,沒事發語音。
20歲游覽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不管是五岳,還是江河,所有都看個遍,順便在離開的時候,用相機拍下兩張。
…… ……
我還有好多好多的想法,可目前一個都沒實現。
我的20歲還什么都沒有,那我能按照我的想法去生活嗎?反正,我是不會在25歲“死”去的。
本篇文純屬瞎扯淡,不過我的20歲好像真的不像話,沒有理想沒有追求,如死灰般。上大學前我以為我會變得不一樣,變得更好,但是很不幸,目前我還沒有變成我想要的樣子,更不知道以后會怎樣。希望在接下來的日子,我們可以變得不一樣,變成自己更好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