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賀歲檔,到今天大年初五,各部電影的好壞大部分人已經也有所了解。
前幾天看了《功夫瑜伽》和《西游伏妖》,今天就說說《西游伏妖》到底算不算一部好電影。
為什么要說它呢,因為我剛發表了一下觀后感就在朋友圈看到了一篇關于它的影評,一通解讀加夸獎,順帶批評說:覺得電影不好看的都是看不懂電影,也不是星爺的真愛粉。
這我就很不高興了。
真正的好作品從來不是靠過度解讀出來的。
過度解讀一部電影就好像上學的時候做閱讀理解。
魯迅說:窗簾是藍色的。
解讀:窗簾是藍色的代表了作者憂郁的心情,等等等等。
魯迅說:窗簾真特么是藍色的!
現在的電影吧,一有人說不好就會有人說你是看不懂,然后拿電影里的部分臺詞、情節來大肆分析,趾高氣揚的說:是你不懂電影吧,傻逼!
當初娛樂圈站隊的《擺渡人》是這樣,如今的《西游伏妖》也是這樣。
和朋友在電影院看了二十多分鐘,然后面面相覷:太無聊了、好尷尬、這演的什么鬼。
劇情無聊,臺詞尷尬,演技,哦,沒有演技。
當時我想可能是還沒有入戲,可能看完整部電影就會好了。看完之后完全沒有出乎意料,一開頭就那么難入戲的電影,通常不會好看。
這時閱讀理解大師說:星爺的電影你怎么能看一遍就批呢!不看個兩遍能行?還有理有據得拿星爺以前的無厘頭電影來比較。
《大話西游》當年沒有被觀眾接受是現實,但是《喜劇之王》和《功夫》怎么就沒有被認可了?退一步說,《大話西游》放在現在來看,第一遍覺得笑死個人,第二遍覺得有點心酸,第三遍是無能為力,大家同樣看得懂。
《西游伏妖》有讓人看第二遍的沖動嗎?整個電影院都沒有聽到幾次笑聲,又看不到演技,我憑什么覺得這部電影好?
不可否認,每部電影都會存在許多細節是第一遍看電影發現不了的,但真正好的作品會在你第一遍看的時候都讓你覺得渾身酣暢淋漓。
包括星爺以前的電影,第一遍看下來也是笑點充足,劇情豐富,演技在線的。拿國內外說得出名號的電影同樣也是如此。
《西游伏妖》就像是個四不像,沒有演技,不算喜劇,劇情也不咋滴,賣特效你又比得過好萊塢嗎?不是崇洋媚外,看國產電影特效從來不是吸引我的點。國內的特效是:這特效好厲害!國外的是:剛剛哪里用了特效?
電影是接著《降魔》之后,想表現的是段小姐被殺之后唐僧和孫悟空之間的矛盾,以及被改變了的唐僧。可是放在電影里,唐僧的表現不倫不類,和孫悟空和好的也是莫名其妙,就因為耍了一次套路?
臺詞方面可能是為了迎合特別流行的污文化,但放在電影里的場景和人物下,不僅不好笑還特別令人尷尬。放在春節檔也并不適合合家歡。
如果電影真的只靠過度解讀才能看出好在什么地方,那沒有什么電影是不好的。《小時代》也能被許多人看出愛恨情仇,那可是一代人逝去的青春啊!
很多人經常會把對偶像的喜歡和對作品的喜歡混為一談。
星爺是星爺,電影是電影,一碼歸一碼。
我是星爺的鐵桿粉沒錯,每年他的電影都會看好幾遍,是每年。包括《降魔》和《美人魚》也看好幾遍,都沒有《伏妖》這樣讓人失望。
喜歡一個偶像不應該是一昧追捧,有想法更應該提出來才對,不然怎么會進步?這就好比談戀愛,喜歡一個人也不能一昧依著她,是非對錯還是要分。
實話實說,如果《伏妖》延續的是《降魔》的演員班底,可看度起碼提高一半。甚至連吳亦凡一個歌手唱的《乖乖》都沒有文章好聽......
改天再去看看《乘風破浪》,好像評價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