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交換夢想》這本書純屬意外。剛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不太能理解。交換?交換是什么意思?夢想是可以交換的嗎?要怎么交換?
這是我第一次讀嘉倩姑娘的文字。這是一個勇敢的姑娘。她實踐完成了“交換夢想”采訪項目。從三年多前她想做這個項目起,到今年,她的同名新書出版。她和我年紀差不太多,我喜歡她的執(zhí)著、專注、獨立。
“交換夢想”這個采訪項目源于嘉倩有一個夢想:成為作家。2012年,嘉倩首次出書失敗,將這件事情寫在博客,收到來自讀者們的安慰及建議:
有人提出,夢想無價,售賣貶低了夢想的價值,不如“以夢換夢”。他是一名醫(yī)學生,想用第一件白大褂與嘉倩交換書,他說:“學醫(yī)很苦,現(xiàn)在醫(yī)患環(huán)境也不好,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個會對病人微笑、耐心解釋病情的好醫(yī)生。”
還有人發(fā)來郵件,她是一名數(shù)學系的大學生,夢想?yún)s是成為服裝設(shè)計師,她親手制作的第一條連衣裙,與嘉倩交換。
接著,一個云南女孩聯(lián)系嘉倩,她的夢想是開一家奶茶店,每一杯奶茶的味道不同,以她青春時代遇到的人命名。作為交換夢想,其中一杯奶茶以嘉倩命名。
從此,“交換夢想”有了雛形:以嘉倩追逐夢想的半成品與對方的半成品交換。
2013年2月,嘉倩辭職,開始了“見網(wǎng)友”的行程,“交換夢想”不再是物物交換,而成了一個獨立的采訪項目。記錄一個個平凡的陌生人的生活和夢想,哪怕有些人的夢想只是千里迢迢飄洋過海的去看偶像一眼。
她用了兩年的時間,走遍全國。在西北邊境的村莊,在中國最北的漠河北極村,在西藏,在北京,在香港,在醫(yī)院科室,在發(fā)電廠……走過近百個城市,去陌生人中旅行,“不同職業(yè),不同年齡,一起上班,一起吃飯,一起睡覺”。了解采訪對象的現(xiàn)狀,聽對方的夢想以及故事。告別前,會為對方錄制一段說給他自己十年后話語。十年之后,會找到這些人,親自陪伴對方看視頻,歸還“交換夢想”的物品和聽一聽十年間的故事。
兩年內(nèi),包括公開版活動,嘉倩至少和3500個陌生人面對面,聽他們訴說自己的夢想和故事。曾與其中超過270人共同生活。住進過各大學校的宿舍,體驗過不同專業(yè)的課程。采訪過駐扎西藏軍人、結(jié)婚的師生戀、國際航線的空姐、發(fā)電廠職工、北川宅后重建者、外科醫(yī)生、昔日的高考狀元、記者、村婦、麻辣燙老板、圖書管理員……
《交換夢想》這本書記錄了99個人的故事,算上后記那一篇,其實是100個具有夢想的人的故事。“他們喜歡什么,討厭什么,向往什么樣的未來,正在焦慮什么……”我們都是平凡人,生活有哭有笑有甜蜜有困難。本書真實呈現(xiàn)一百個人的生活,他們雖然身份各異,但同樣的都在用心生活,為夢想努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有個人愿意聽聽你的夢想,不管能不能實現(xiàn),是不是異想天開,或者不可思議,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交換夢想》一書就是來源于“交換夢想”采訪項目。而這本書能夠安靜的躺在我的桌子上,我知道,它并不容易。
整本書看下來沒有優(yōu)美的句子,華麗的詞藻,只有單純的敘述,只記錄一個個普普通通關(guān)于夢想的故事。或許都算不上是一本可讀性強的書。可就是這些簡單平淡且真實的文字或者說故事打動我,平凡卻讓人感到溫暖。
對于夢想我們都曾在堅持與放棄之間徘徊。在這個“夢想”都被說爛了的時代,有時候會想“夢想”是什么。
一個人的現(xiàn)狀,可能就是另外一個人想要的“夢想”。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在干凈明亮的教室里上課,這或許就是生活在邊遠山區(qū)的孩子們的夢想;有人把財富當夢想;有人把吃飽穿暖當夢想,有人把漂亮當夢想;有人把平凡當夢想。
那你的夢想呢?你還為你的夢想努力著嗎?
書翻到最后一頁,全是嘉倩和被訪者的合照,她用行動告訴我們,有夢想,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