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中午吃飯的時候,接了媽媽一個電話。我們倆嘻嘻哈哈聊了幾句,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卻被同桌吃飯的朋友看在眼里,滿臉艷羨,說一看我就是和媽媽關系很融洽,而她就是那個“把最壞的脾氣留給了家人”的女同學。
令朋友糾結的是,她們母女明明是母慈子孝,可為什么總是說不上幾句話就炸呢?
“真的,我媽平時特別關心我,心里裝的全是我。我們公司發點什么福利,我直接開車拉給我媽。一千多的眼霜,我自己舍不得用,給我媽買,我眼睛都不眨。”朋友百般不解。
昨天我們倆要一起去參加一個活動,我到她家里小坐等她,遇到了她的母親,我也終于明白朋友的著火點在哪里。
在等待的十五分鐘時間里,我的耳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不要”。
“不要穿露腳踝的褲子,老了要得關節炎的。”
“不要穿這件衣服,顯得你很胖,顏色也不適合你。”
“以后不要再買你上次買的那種西紅柿了,不好吃。”
……
我告訴朋友,她和母親的問題,可能就出在,交流中否定句太多了。
每個人都有自我保護意識,如果有人長期、持續性否定你,你的大腦就會自動開啟防御機制,甚至可能只要一看到這個人,就渾身不自在,隨時準備進入備戰狀態。
沒有人喜歡被別人否定的感覺,如果你一直用否定句式去跟你的孩子交流,你會發現,他要么什么也不愿意跟你說了,要么變得越來越逆反。
朋友驚呼,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無意中沿襲了這種說話方式,孩子對我的說教也很抵觸,總是和我對著干。
下雨天的時候,我說不要踩水洼,她偏踩,還要在上面蹦兩下。
我說不要打別的小朋友,她偏要打,都沒有小朋友想和他玩。
我說吃飯的時候不要吧唧嘴,她吧唧的聲音比以前還響。
……
我說:“你不要看我背的包。”
朋友迅速看了一眼我的包,然后不解地問:“啊?什么意思?包怎么了?”
我說,剛剛,我跟你做了一個實驗。
你原本是不會想到要看我的包的,可在我跟你說不要看我的包以后,你反倒看了。發現沒有,人們通常會關注到的,是“不要”后面的詞。也就是說,當我對你說“不要看我的包”時,你主觀接收到的信息卻是——“看我的包”。
“不要”消失了,它沒有起到禁止的作用,反而起到了提醒的作用。
當你說不要踩水洼,實際上是提醒了孩子,那里有一個水洼可以踩出好玩的水花。
當你說不要打別的小朋友,實際上卻提醒了孩子,強化了他打人的概念。
當你說不要吧唧嘴,實際上是提醒孩子,別忘了你有吧唧嘴這個習慣。
很多時候,我們把教育簡單地等同于否定了,不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否定成了我們最習慣的教育方式,“不要”成為我們教育中最常用的詞語。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并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反而在孩子一次次的“對著干”中氣急敗壞。“不要”這個詞,在很多情況下,成為他們“對著干”的始作俑者。
有效的教育,不是告訴孩子“不要”做什么,而是直接告訴孩子要去做什么。你不想讓他做的事,就要想辦法讓他忽視它,而不是提醒他。不恰當的批評,有時候也是一種提醒。
下雨天,你不想讓他踩水洼弄臟鞋子,你可以直接告訴他:寶寶過來,我們大手牽小手,哇~下過雨的空氣好舒服。
孩子立刻會像你一樣來個深呼吸,嗯,不錯不錯。至于那個水洼…哪個水洼?沒看見啊。
如果你家寶貝現在正處于打人階段,那只是因為在這個階段,他還沒有學會如何和別人互動。在大人看來,孩子是在打人,小孩子卻覺得那和大人之間的握手沒有什么區別。所以,想讓他快速度過這個階段,就要直接教給他正確的交流方式,比如說,想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可以說“你好,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一定不要一再批評孩子“打人”,或者叮囑他“不要打人”。
如果你不想讓孩子吃飯吧唧嘴,你只需要用“吃飯的時候要保持安靜”來代替“吃飯的時候不要吧唧嘴”。
雖然意思是一樣一樣的,但長期教育效果卻會有天壤之別。
試試吧,用簡單明確的“怎么做”,去代替“不要怎么做”,會有變化在你和孩子之間悄然發生。
如果本文對您有所啟發,就點個贊再走嘛~~
相關文章
《讀懂孩子的心理:不吼不叫我才聽得見(上)》
《讀懂孩子的心理:不吼不叫我才聽得見(下)(方法篇)》
《摸準孩子的心理,他才能心甘情愿合作》
《讀懂孩子的心理,你“偷懶”才能遇見更好的我》
《摸準孩子的心理,說一遍他就肯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