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星期二,剛好又重讀了《相約星期二》,知道這本書是通過李欣頻老師在一篇提到自己老師的一篇文章里。當一個得了絕癥的老人在得知自己的生命馬上要走到盡頭的時候,不是想著自己,而是想把他對生命的感悟傳播給更多的人。
在莫里教授承受病痛折磨的同時寫下自己在死亡的陰影下對生活的思考:“接受你所能接受和你所不能接受的”、“承認過去,不要否認它或拋棄它”、“學會原諒自己和原諒別人”、“生活中永遠別說太遲了”。
主人公米奇在大學畢業后就很少跟自己的老師莫里聯系,開始了自己的生活軌跡。米奇在看到舅舅因為得病而離開而留下很多遺憾。他自己便開始了鍛煉,并瘋狂的工作,最后成為底特律一名采訪知名球星的記者。事業上的成功,讓他為生活忙碌,并得到應有的榮譽和金錢收入。后來因為工會罷工,報社倒閉的情況下讓他自己突然意識到自己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重要。在家看電視頻道中無意看到一個關于采訪莫里教授的節目,讓他回想起那時候在大學的跟老師學習的種種情景。
莫里老師希望能將他在臨近死亡是對于生活的思考教授給米奇,他們相約每個星期二見面,。就這樣米奇每周坐飛機七百英里去看望莫里老師。書中會有寫到莫里老師跟他談論時身體在狀況表現,能感覺到是每況愈下的,層層遞進去描寫。其中一次需要去大力度的捶背才能讓對方好受些,當時莫里老師還能跟他想上學時那樣開玩笑。他們談論世界、自憐、遺憾、死亡、家庭、感情。這些很多人雖然看似每天很忙碌,但是卻很少去思考到這些事情。后來他們又談論到對衰老的恐懼、金錢、愛的永恒、婚姻、原諒、我們的文化以及完美的一天。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你的生命之剩一天,你會用來做什么?并不是一定要見總統才是完美的。而對于莫里的一天就是能跟朋友見見面聊聊天而且,飯后散散步。
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有很多跟米奇一樣的人,每天忙于自認為很重要的事情,其實是混混庸庸的,他們都在追逐錯誤的東西,很多是外界的聲音宣傳的東西。他們忘記了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也有一些人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那怎樣才能知道什么是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呢?
前幾天在一個培訓會上,講師有提到這個問題,這個方法是在他十六年前的一次課上學到的。就是問自己三個問題:一、如果現在自己有五千萬,我最想做的十件事是?;二如果還有90天的生命,最想做的十件事是?;三、假如一定能成功,最想做的十件事是什么?在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是過于廣泛,那么我們可以問問如果自己僅有一個月的生命,最想做的是什么。如果只有一天最想做的是什么?這是你了解內心最可靠的方法。
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于人,并接受愛。怎樣愛自己,怎樣愛朋友,怎樣愛家人。當一個人知道怎樣去死,你便學會了怎樣活。我們除了物質上的追求,更多要關注人與人之間的愛護,乃至世界。
學著去接受生命的不完美,我們能接受愛,也要接受悲傷,接受病痛帶來的恐懼和痛苦。跟張德芬老師的接納理論有點近似。現在網絡的發達讓我們感受到便捷,但也往往被網絡所綁架,經常熟悉的兩個人,只要一有時間便是各自玩手機。如果是一個人時更是經常用手機去填補空白時間。很多人害怕孤獨。對于孤獨,我們可以去體會它的感受,細細地品味,然后告訴自己這是自己孤獨的一刻,讓后把它棄之一旁,因為世界上還有更好的感情等著我們去體驗。
萬事萬物都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我們對它笑,它就會對我們笑;我們對它抱怨它也會有怨氣還給你。原諒自己應該做而沒有做成的事,跟自己和解,同時也跟周圍人和解。
當生命走到盡頭,跟它輕聲做個道別。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交談,更多是一個對于生命經過深刻思考的人生智慧課堂,也是我們現在很多人所缺乏的。我仿佛看到了兩條路,也知道以后該走的路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