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一年一度的大事,不管身在哪里,不管在做什么事情,只要可以回家就一定要回去,與家人團聚。而在這個傳統的節日里,放鞭炮也就成為增添氣氛的有效手段。據統計因為放鞭炮產生大量的粉塵,使得環境指數下降,霧霾天席卷了很多地方。然而,我們需要說的不是霧霾,而是那些互聯網“霧霾”,也就是所謂的互聯網假象。因為我們容易被表象所欺騙,所以筆者暫且稱他們為互聯網“霧霾”。
一、紅包大戰
在過去的三年里,互聯網紅包大戰在春節期間最激烈,而大戰各方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賺足了人氣,這可比平常蹭熱點來的實惠多了。然而,在龐大的用戶基數的前提之下,注定了就算是再有錢的企業也不能滿足所有用戶的胃口。1.66億人去分兩億的紅包,最終大多數人還是一塊、兩塊,不過值得欣慰的是今年的敬業福終于集齊了。
其實,今年支付寶還敢玩集福活動的確很厲害,不論反響如何,再一次抓住了用戶的痛點,從這點來說支付寶的集福卡活動就是成功的。而QQ的AR+LBS紅包也有著不少人的關注,然而,在紅包大戰的背后呢,你是否發現這一場活動其實另有目的。
首先,以集福卡還大家一個敬業福為標語吸引人們的注意,然后,將幅卡進行一定程度的限制,敬業福不會全部出來,只會有一部分。最后兩天大量放出敬業福卡和萬能福卡,目的就是讓更多的用戶集成五福卡,分享的是集合成功時的喜悅。
然而,用戶們萬萬想不到的是為了幾塊錢而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集成五福卡,這可以說是一種營銷手段,也可以說是一種“廣告”的綁架?
支付寶的目的算是達到了,最終抽獎之后支付寶說:明年的集五福還約嗎?
QQ推出的刷屏抽獎品的活動獲獎概率要高很多,不過畢竟是優惠券,帶有強烈的廣告推廣性質。在這一層現實的籠蓋之下,撥開“霧霾”的面紗,我們發現商業的本質體現的是如此淋漓盡致。
二、“霧霾”怎么治?
互聯網誕生了許多新的商業運作模式,其最核心的就是把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的速度加快,促進國民消費。
清理霧霾就需要從根本的源頭出發,而互聯網“霧霾”本身就是一種偽裝,用戶需要去識別一個個互聯網概念的外衣,不被忽悠,才能在互聯網時代保持自我不被侵蝕。
春節只是他們針對的傳統節日中的一個,還有很多的節日,而這些是否會成為被互聯網利用的地方呢?
當然筆者并不是說互聯網不好,或者是人們以此來獲得關注的手段,但是當營銷手段被蒙上一層面紗,就如“霧霾”隔離在人與人之間,呼吸進去難受異常,同時還會使得視力范圍受限。
我們認為,互聯網的存在價值不僅僅是產品和服務,更多的是他無限的可拓展創新的能力,那些“霧霾”的偽裝,也不過是一葉障目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