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學車第十六天,每天來兩個小時的我還只學到了側方停車,應該也是訓練場上學得最慢的了。
找到那個花白色卷發、皮膚略黑、體型偏胖、上身黑夾克、下身牛仔褲的中年人,我說:“教練,今天練什么?”
“你先把倒車入庫練幾次我看看,這都沒練好我怎么教你其他的?”教練邊說邊把訓練車開過來。
上車,調試,發動。開出去沒一會兒,后面吼聲就傳過來了:“打方向的點位又早了!”
教練的日常交流基本靠吼。剛開始我以為這人是個暴脾氣,后來如果發現要同時顧及場地上的好幾個人,在場地一端指導學員的時候需要把自己的指令喊出來,誰都得大嗓門。如果再批評一下學員,聲音高幾度,就是“吼”了。初學者笨手笨腳,經常犯低級的錯誤,聽到吼聲也就不足為奇了。
果然,這次練車又沒找到感覺,教練也又說了一路。
“你跟很多來學車的研究生,是帶著自己的框架來學車的。不管說了多少次,上車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初學者重要的是找感覺,可是研究生往往喜歡‘研究’車,總想把每個點位定得特別精確,結果適得其反,最后每個點位不是早了就是晚了,弄不好還會不及格。學歷沒有那么高的人反而沒那么多條條框框,更容易找感覺” 在我下車后,教練又把他的觀點強調了一次。
的確,剛剛到這里學車的研究生,不是喜歡把停車位精確到厘米,就是想要用腳掌去比對停車的左右寬度。我很認同教練的觀點,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沒有在開車時犯各種錯誤。
“你再練一次,注意剛剛跟你說的幾個點。”教練擺了擺手。
這次下來,有點感覺了,可是車頭還是一直偏左。
“跟你說的視線、車頭、標桿三點一線要記住。繼續。”
這一次多少有點樣子了,先歇會吧。
“你們來這里是學車的,不是練車的。什么是學車?按照教練的要求,每一步做到位,就算錯了也心里有數,下次能改過來,然后每天練幾把就走。什么叫練車?帶著自己的條條框框,教的記不住,錯了不知道,每天練來練去還是那個樣,還要一天練上幾個小時。”教練說著,吐出一口煙,“很多人到我這里來,不是為了學車,是為了練車。好像不把車練上幾個小時,交的學費就虧了。這就是忘了來訓練場的目的,沒效率。”
教練的這一套理論我也很贊同,奈何作為一個學車的人我似乎有些“死腦筋”,每每想著來“學車”,最后都變成了教練說的“練車”。
算了,上車,再練一次,希望這回不會錯。
哎,明明注意了,結果還是錯了。雖然說人不要沒信心,但是這樣學下去信心真的會枯竭的。
“你呀你呀,就是太糾結,太求精確,帶著自己的那一套,開車時動作都要靠想。不是那樣的,開車要盡快把動作變成下意識行為。想得太多了,我給你的方法和指示你反而沒有聽見,沒有記住,結果每次都是同樣的錯。”在練習結束后,在像數流水賬一樣把我所有的失分點都數過一次之后,看著學車進度慢得不像話的我,教練又氣又無奈地說。
估計教練想著自己車里被燒掉的汽油沒有換來任何教學進度,心里在叫苦。不過他一句和“汽油”有關的話都沒說。
說實話,這種“交一次錢就不停練車”的模式,我這種學得慢的家伙是很占便宜的——畢竟油錢全部由教練承擔,上不封頂。但是看著教練恨鐵不成鋼的樣子,我感覺很過意不去,而且很心虛。
“本來你倒庫沒有壓線,我可以和其他教練一樣,一句話都可以不說。反正及格就好,就算要補考也是你自己交錢。但是我天天盯著你說,要你看點位、要你停正,為什么?你今后要上路啊,考場混個及格,開車上路總是錯,有什么用?記得下次看準三點一線,不然又是左邊太寬右邊太窄。”
教練說得很有道理,我也只能點頭。
之后的一個多小時里我又練了兩次,還是會有錯,全部做對的也就一次而已。
接下來當然是聽教練一條條地把失分點說一次了,希望這次聽了下次少錯一點,爭取全對吧。
“今天就這樣吧,今天比昨天又好一點。不怕你慢,就怕你沒進步。回去想想我給你講的幾個點,明天再來。”
教練連這句話都是每天一樣的。
看來今天比昨天又強了一點——雖然我是沒什么明顯的感覺,不過既然教練這么說了我就收下了。
“謝謝教練,教練再見。”
今天的學車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