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跑步:10km
平均配速:548
平均心率:153
平均步頻:166
天氣:晴
無數年不寫日記,盡然忘了日記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天氣,今天開始補上
起床的第一句話是:不跑了。
第二句是:明天也不跑了。
天啦,我以為體內那個懶惰的小人早就被嫩死了呢,想不到他居然只是隱藏起來,蓄勢待發,抓住機會就放了兩個大招,差點毀了跑步大業。
說“不跑了”很好理解,本以為右小腿已經適應新跑姿,沒左小腿那么酸痛,這其實是錯覺,它們一樣的酸痛!剛醒時感受特別明顯。想到按計劃明天是lsd,超級辛苦的,接著想到今天要不要休息,讓身體恢復恢復,為明天養精蓄銳,于是不跑了的話脫口而出。懶惰的小人確實會找借口。
實際上,按科學理論,在第二天安排lsd的情況下,頭一天更應該堅持訓練,讓身體保持適當的疲勞,以模仿馬拉松后半程感受。除了天賦異稟的人,沒有經過嚴格科學訓練的人在跑馬拉松時通常在30公里左右耗盡能量,無法繼續堅持,開始以走代跑,俗稱撞墻。撞墻是絕大多數人無法完成馬拉松和成績不理想的原因。
差點讓懶惰的小人破壞訓練計劃。
而說嗎“明天不跑了”再正常不過,我既不是速度型選手更不是耐力型選手,而是跑渣。想到要跑20公里以上,連勤快的小人也會咯噔一下,更別說是懶惰的小人趁機搞事情的清晨了。
聰明的你一定看出來了,如果先說的是明天不跑了,那今天就沒有理由不跑了,所以這兩句話的順序才會是現在這樣,第一句話先說出口,并且理由是第二句話所否定的內容,如果先說了第二句話,那么第一句話就沒有存在的根基了。可見,懶惰的小人不僅會找借口,而且邏輯頗嚴密,不愧是人類進步的大障礙。
認真點說,今天應該是出現了傳說中的抵觸心理,原因有二,一是身體零部件的不適,二是身體整體疲勞。這是最難熬的階段之一,身心俱疲,隨時都可能前功盡棄,希望我能挺過去。
在連續訓練一個月后,本來是該有一周調整期的。調整周內,要讓身體獲得充分休息,運動量至少減半,同時增加交叉訓練作為維持體力的補充。但剛接觸姿勢跑法,而且每天都有進步和驚喜,每天晚上復盤時,都能發現一些不足,對技術又多了點領悟,總想趕緊穿上跑鞋去實踐一番,因此要停下來是不可能的。
停不下來在嚴格的訓練計劃中非常忌諱,訓練是長期重復的過程,用力不足和過猛都會對計劃的執行和訓練效果產生不利影響。所以我既有點違背了科學訓練計劃,但又想辦法挽救一點,只按輕松跑的心率來跑,這樣即使過量也更多的只是心理上的,而身體應該沒問題。心理可以克服,身體受傷就真的麻煩了。
仔細思量,產生抵觸心理的最主要原因是除了跑姿外沒有明顯的進步,比如心率動不動就超過有氧線,而配速離夢想又還跟一個月前一樣遙遠,即所謂的挫敗感,非常難克服,需要極大的理性和對科學訓練方法的信仰,還有就是從跑得更渣的伙伴那兒找點自信。。。
這五天的跑姿訓練,收獲還是很豐厚的,數據比較有說服力。
第一圈熱身比較慢,第二圈到第六圈跟后面的四圈心率相當,配速卻快了15秒左右。我想一個原因是我的有氧能力太弱,后面自然就掉速了。在以心率為標準的體系中,掉速意味著同樣的心率,配速慢了。第二個原因是前面的6圈,跑姿保持比較好,跑得輕松,省力效果明顯。這也是沒按照書上的方法,一個動作只練幾十幾百米的原因。在跑過一段時間后,隨著體力和專注力的下降,必然會導致動作變形,那些額外的體力,是用來保持跑姿不變形的。
帝都好久沒有今天這么通徹的天空了,太陽升起前,氣溫宜人,體感舒適,正是跑步的好日子。每次向著遠遠的西山跑時,總想起皎潔的月光下跑在荒野的自由自在,那才是訓練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