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帶著孩子到行政中心,一進中廳,孩子驚奇地說:“這里怎么這么多促織啊?”是啊,今年的促織特別多,所有到行政中心的人都這樣說。
早上,放在樓道的拖布里會藏著幾只,水池里洗拖布的時候,這些小家伙才驚醒美夢,探頭探腦地出來,在水上打著旋。
一個上午,不知道藏在哪里的促織都在叫,唧唧唧,嘟嘟嘟,所謂金鈴兒就是如此吧。有人說,聽聲音就知道,哪邊的促織正在談情說愛呢。
前幾日,邯鄲日報社的劉芳主任到雞澤,我接了一下,劉芳說,這里的促織好多。我告訴她,因為這里是《詩經》的故鄉,《詩經》上說:“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盡管古今歷法不同,但在今年巧妙地重合了,正是8月份的時候,促織來到了行政中心的過道里,9月份進入了室內。
這小小的促織,竟從《詩經》一直鳴叫到了今天,到了雞澤。
很早以前,初中,語文教師丁志起介紹了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
就是那一只蟋蟀
鋼翅響拍著金風
一跳跳過了海峽
從臺北上空悄悄降落
落在你的院子里
夜夜唱歌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豳風·七月》里唱過
在《唐風·蟋蟀》里唱過
在《古詩十九首》里唱過
在花木蘭的織機旁唱過
在姜夔的詞里唱過
勞人聽過
思婦聽過
……
若干年前,任教初中,講到了《木蘭詩》,“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突然感到無比的熟悉,似乎又回到了上學的年代,丁老師帶著我們學習《木蘭詩》,還讓我們改編成故事。記得很多人都仿照著豫劇《花木蘭從軍》來寫,我也沒有免俗。然而,一周之后的作文課,丁老師給我們介紹了66班的一篇作文——他很少拿外班的例文,這一次是例外。作文中有句話,印象非常深刻:(木蘭)回頭向遙遠的故鄉望去,手里緊緊攥著那把大刀……丁老師嘖嘖贊嘆,我也在那一剎那明白了什么叫作描寫。“唧唧復唧唧”的促織,從《木蘭詩》里走進了我的心中。
記得第一次任教高中,學到了蒲松齡的《促織》,那小兒為了全家,魂魄化作促織,戰無不勝,一年魂魄方回。感嘆古人想象奇妙的同時,為百姓窮苦的生活而憤懣。
前幾天網絡上說,河南某地農民捕捉促織,形成了產業,甚至于本縣的促織都捕完了,只好外出百里捕捉。
看來很多人喜愛促織,特別是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沒見過促織,聽不到促織的唧唧唧、嘟嘟嘟,只能看到滿街的車,聽到一聲聲的喇叭,聽到夜店里震耳欲聾的咚咚咚、鏘鏘鏘。
于是河南農民找到了商機。雞澤人我想永遠不會做這樣的事,哪怕我們的促織很多,在野,在宇,在戶,入我床下,我們都不舍得把這些小東西拿出去換錢。
這就是生態之城吧。
也是《詩經》故里。想想就感到很神奇,《唐風》說: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好樂無荒,良士瞿瞿。
……
305篇,2篇寫到了這個小東西,小生命,小生靈,是孔子特別喜愛它們?肯定是,3000首刪到300首,《七月》《蟋蟀》始終保留。是毛萇特別喜歡它們?肯定是,想想毛萇當年,小的時候跟著叔叔毛亨學習《濰》,每到秋季,四周田野的“唧唧唧”“嘟嘟嘟”伴奏,“蟋蟀在堂,歲聿其逝。今我不樂,日月其邁。無已大康,職思其外。好樂無荒,良士蹶蹶……”越發顯得親切。秦始皇下達《挾書律》,連《詩經》都容不下,可是這樣的詩句早就刻在人們的心里了,怎么能燒得完呢?毛萇和叔叔順流而下,一路東北,36年,36個春秋,蟋蟀聲聲,一點點地消解著思鄉之情。36年后,《挾書律》撤銷,毛萇返回家鄉取出《詩經》,那“蟋蟀在堂,役車其休。今我不樂,日月其慆。無已大康,職思其憂。好樂無荒,良士休休”重見天日,響起在瀛洲,一直響到今天的河間,響到了世界各地。
唧唧唧,嘟嘟嘟,這樣的聲音,又像音樂老師李志清講的三連音,噠噠噠,噠噠噠,果然是催人奮進,遙想過去,秋天來了,秋紗帳起來了,大田里的活兒暫時少了,農婦騰出時間,“織麻為布,制作衣裳”,陪伴這些辛苦“織女”的,就是那一聲聲的“唧唧唧”“嘟嘟嘟”,是陪伴,也是催促,快點織吧,孩兒們還等著穿呢。
就是這些農婦,織出了紺、緦、緆、緰、纻、絟、絺、絡、縐等等品種的麻布,使中國人在棉花傳過來之前,冬則暖,夏則單。
那作為原料的青麻、黃麻、苧麻、茼麻里,秋天的蟋蟀聲聲鳴叫,唧唧唧、嘟嘟嘟……
今天,耳邊再次響起這些催人奮進的聲音,也許是它們也知道,雞澤正在創城,唧唧唧,嘟嘟嘟,加油干……
H_?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