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高考時。每年高考的作文題都會成為一個街談巷議的熱點,今年也不意外。
上海卷:
“談被需要的心態”
北京卷:
“二選一:新時代新青年,綠水青山圖”
江蘇卷:
“生活處處有語言”
天津卷:
“器”
全國一卷:
“寫給未來2035年的那個他”
全國二卷:
“戰斗機為何應防護彈痕少的部位”
看到上面這些作文題目,想必很多人都會抓耳撓腮,無從下手,可如果你覺得這就已經很難了,那你還是too young too simple!
假如把你送到民國時代,做一做那時候的大學招生考試試卷,我想你怕是大學都不一定能考得進去吧。
眾多名人都曾在民國時期參加大學招生考試,錢鍾書、何炳棣、資中筠、季羨林、金庸、陳省身、楊振寧、葉嘉瑩、董輔礽、錢學森、黃仁宇都曾憶及當年考試對其人生的影響。
考卷命題者也是大師云集,胡適、朱自清、錢端升、雷海宗、陳寅恪、葉公超、錢穆、江澤涵、吳大猷、華羅庚等名家、學者都曾參與命題。
下面,我就給大家羅列一些當時的考題,如果感興趣,你可以試著做做看哦!
●?● ●
民國的大學招生考試題
作文題:
1、董仲舒謂仁者愛人不在愛我,試申其義。(北平大學1933年)
2、讀書志不在溫飽論(輔仁大學1941年)
3、士大夫無恥即為國恥說(中山大學1942年)
4、欲修其身先正其心說(光華大學1947年)
英文題: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
1、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2、多行不義,必自斃。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開顏。
6、若我為上帝,我將毀滅此萬惡之世界。(復旦大學1946年)
歷史地理題:
1、以下各年份為何重要:1066、1215、1453、1492、1648、1789、1815、1848、1870、1914。(東吳大學1933年)
2、論基督教者或謂其宗旨迫近中國之墨子,其故安在?(光華大學1947年)
哲學題:
1、世界與人生是否是兩個問題?如是兩個問題,應該有一種什么關系?(國立北平大學1933年)
2、為什么倫理學和美學歸于價值論內?(廈門大學1933年)
公民題:
1、青年對于家庭、社會、民族、國家及全人類之責任與義務,試簡要述之。(四川大學1940年)
2、試述理想中我國公民之美德。(西北工學院1941年)
3、中國社會問題究在人口太少,抑在人口太多?而教育程度太低,生產能力太弱?其解決之道在獎勵生育,抑應發展教育,提高生產技能?(西南聯合大學1942年)
看完上面的題目,大家是不是更加抓耳撓腮,無從下手了?
小編也是一樣,如果我生活在那個時代,估計只能在大學門口賣賣油條,大學的門都摸不著咯。
對比一下民國時期的考試題和如今的高考題,我們其實可以發現很明顯的區別,小編羅列出5條供大家指正。
●?● ●
民國考試題和現在有什么不同
區別一:民國大學招生不是統一試題,現在的高考基本上是全國統一
民國大學各考各的可以理解,畢竟社會不穩定、交通不發達、教育水平有差異,組織全國統考有難度,不過這倒為各校發揮自己所長展現自己特色提供了空間。
“論新女性”,這是女子學校的題;
“五谷豐登,糧價低廉,農村之好現象也,而豐年適以成災,谷賤反致傷農。社會病態,竟見于吾國之今日。癥結所在,試詳論之”,這是農學院的題;
“醫學與人生”,這是醫學院的題;
“試舉例論述中國史上之偉大工程”,這是工學院的題;
“試述增加行政效率之方法”,這是管理學院的題;
“今之論者恒曰商戰,夫行貨豈有同于行軍者耶?試詳其說”,這是商學院的題。
這是從學科角度總結的,其實試題的特色應該追溯到各校的性質與定位。民國時期的大學有國立、省立、私立、教會,用季羨林回憶文章里的話說,那叫一個“紛然雜陳”,比起現在大一統的題目,確實多彩多姿。
區別二:民國大學的題目中能看到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民國時期誕生了很多學貫中西的大學者,這跟當時東西文化交匯的教育、文化和社會背景不無關系。
大學招生題里也是一樣,既有傳統的句讀、詩書,也有最新的科學內容,體現出兼容并蓄的風貌。
教會大學的題目更偏向西方一些,有些教會大學,除了國文之外,其余科目是全英文考試。林語堂就曾經說自己的英語好應該歸功于在圣約翰大學的學習。
區別三:民國大學的題量少更開放,現在高考的題量大更公平
量多量少只是表象了,更準確說民國題偏個性化,現在高考題偏標準化。
打個比方,民國考試像創業期的公司招人,沒那么多條條框框,創始人問幾個問題可能就看中了;現在高考像組織嚴密的公務員考試,幾輪筆試面試還嫌不夠,還要加上性格測試背景調查什么的,復雜得很。
所以民國時候的題目可能更適合天才、偏才,現在的高考題目是標準化的,更多考慮公平,減少偶然性。所以民國有羅家倫、錢鐘書、臧克家那樣的偏才被閱卷者慧眼識珠破格錄取,現在大概不會了。
區別四:民國大學題貼近社會現實,而且尺度更大
這個不必多說了,1933年中山大學國文題“蔣介石對日不抵抗,宋子文在歐美大借款,試述其事實而評論之”,現在誰能出類似的題目?
區別五:民國大學題里有救國圖強的情懷
當時國勢衰頹,列強欺凌,西風肆虐對國民文化心理上的沖擊不可謂不劇烈,然而在大多數題目中,展現的卻是昂然的文化自信,是救國圖強的不屈之氣。
南開大學的英文考題中出現了:“The real heroes of China are the soldiers whom used their blood to fought against Japan”(浴血抵抗日寇侵略的軍人是中國的真英雄)。
燕京大學的題目更直接,請考生撰寫“關于抗日運動之意見(或草擬整個的抗日計劃或批評國內的抗日運動)”。
中正大學在“珍珠港事件”前一年出了這樣一道題:“日本如果南進,其與英美海軍之交戰形勢若何?試就地理形勢,判其勝負。”
東北主題多次出現在考題中,比如中央政治學校這一道:“遼、吉、黑、熱四省為中國疆土,不可分解之部分,試就地形、居民、富源三方面說明之。”
中央大學的中國史試題耐人尋味:“漢征匈奴,唐擒突厥,皆含雪恥之意,其所雪之恥何在?”
這樣的題很多,角度各有不同,主題卻都是相通的。我個人最喜歡這道題:“政府在抗戰期間對于諸生不征之使從軍而招之使求學,其意義安在?試申述之。”這是1942年武漢大學、四川大學、東北大學聯合招生試題。
即便戰事如火如荼,政府仍慮及長遠,謀教育救國,寄望青年承擔未來的建設重擔。當然,我們現在知道,主政者后來未能完全堅持這一主張,幾年后又發出了“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號召青年從軍抗敵。
但無論哪種主張,都是為國存希望、為國求勝利,雖然僅僅是一道題,背后的歷史其實很豐富,也很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