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誰錯誰對?事情的真相真的這么簡單?
對于出軌什么的,我從來不隨便評論,我覺得那是別人的家事,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別人說三道四的總歸不好。就在昨天網上熱議的“出軌”事件還沒過去,這不就又出事了。這件事情的起因是因為一部電影,我們先來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
起因是馮小剛導演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根據馮導自己所述這是一部“年度口碑最佳”的電影。
好了,事情呢就是這么回事。既然起因是電影,那我們就從電影說起。我很少看華語電影,在我印象里華語電影大多數都是迎合大眾,要么是喜劇片、要么是愛情片,很少有我喜歡看的類型。我記得我看過馮小剛的《老炮兒》,看完之后,我發了一條朋友圈,我說“老炮兒”是我看過最好的華語電影之一,看懂的人感觸都很深。
我們站在馮小剛的角度來看,馮大導演算是中國電影行業中的業界良心了。在中國電影院線看電影的集中群體年齡分布在18—25歲之間,這個年齡層的群體都還是比較年輕化,他們更喜歡看的是喜劇、愛情之類的,這也是中國電影在國際上一直沒有太好作品的原因吧。
中國大多數導演為了票房太迎合觀眾了,換句話說,他們之中好多只認錢不在乎獎項。而馮小剛的電影更多的是講人生、感悟、精神比較偏向于思想化的東西,比較晦澀難懂,這也是我喜歡的原因吧,當然就以現在馮小剛的身價可能也不太在乎錢了,又或者又想錢又想獎項,誰又能知道呢。
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利波特,馮小剛說他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是年度口碑最佳的。當然了,自家的孩子還能有不愛的道理?當然我也承認馮小剛出品的電影在我看來的確是非常非常不錯的了。
我們在從萬達的角度,從受眾的角度,來分析問題的話,排除馮小剛在電影行業的影響力,把《我是潘金蓮》的出品人換成一個普通一點的導演,從商業的角度我覺得萬達的做法也并沒有錯。從商業的角度來講《我不是潘金蓮》可能并不是太受觀眾的青睞。
我們設想這部電影和一部青春期愛情電影同時上映,出品人同時又都是新導演,排除外在因素。我想可能青春期愛情電影會更受歡迎。作為一個企業,要對得起客戶,要討好客戶,迎合他們,要賺錢,那么多員工等著要養活,所以要說萬達那也沒有錯。
事件中還提到了挖角,兩家都說被對方挖了人。具體我們也不太了解,就更不要去討論,在商場上太稀松平常了,這種事情更沒有對與錯。
我們就事論事。馮大導演的做法稍有點欠妥了,這樣的公開信,并不能解決問題。
強者溫靜如水,弱者暴怒如虎。
但是我們畢竟不是馮小剛,不知道馮小剛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我可以說他某件事做的對或不對,但我們不能夠蓋定義說人家這個人怎么怎么樣,這是做人的原則。
人們常常對自己已經得到的沒有多大感覺,但是對自己付出的卻記得很清楚。就像借錢,借來的錢沒什么太深刻的記憶,但是借出去的錢能記住一輩子。
如果這件事情不是商業上為新電影的炒作,作為一個人來講,那就是馮小剛心里覺得委屈了,這種委屈,一部分是現實。另一部分萬達不太看好馮小剛的片。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來發泄一下。雖然除了萬達,其他都是基本40%的排片率,但是自己的孩子無疑是最出色的,自己拍的在自己看來無疑最有價值的。
而萬達呢,萬達也需要發泄,王思聰也說了,華誼挖人,加上片可能是好,但是受眾不廣,不賺錢,你作為大導演是不是應該做出又迎合觀眾,又有質量的電影呢?
所以沒有誰是誰非,我們作為觀眾論的應該是哪方面的感受,更貼近于現實,怎樣做或者避免什么,更能夠讓我們獲得認可與尊重。怎樣才能讓我們避免紛爭,把有限的時間,用在有價值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