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組織,就是各部分連接起來成為一個整體。
---塞繆爾·柯爾律治(Samuel Coleridge)
0.目錄:

如果我們能找出既存在于宇宙也存在于我們頭腦之中的基本秩序,我們就能夠在我們的思維之中運用這些秩序。
步驟如下:
1.找到秩序的源頭
2.秩序的分類
3.秩序的好處
4.秩序之運用
1.秩序之起源
有些思想家認為我們的頭腦并不是生來空白的。
- 柏拉圖:“我們有先天固有的思想”
- 康德:“時空是我們意識的結構”
- 休謨:“原因和結果是頭腦對實在進行組織的方式”
- 榮格:“我們人類共享一些模型”
- 喬姆斯基:“意識具有學習語言并創造和認識其中含義的天生能力”
事實證明,確實有先天結構存在。
我們的頭腦早就準備好了接收和儲存信息,然后對信息進行加工,并用更高級、有象征意義的語言進行解釋。
---《思維: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的跨學科研究》
嗯。。秩序之起源于我們的大腦~
2.秩序的分類:自然秩序
我們先簡要看一下在宇宙和我們頭腦之中并存的自然秩序:
- 空間秩序
- 類比秩序
- 時間秩序
- 因果秩序
我們將使用這些秩序來幫助我們組織思想。
---《思維: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的跨學科研究》
2.1 空間秩序
在宇宙之中,多數東西都有它們自己的自然位置或空間秩序。
例如:
- 水向下流
- 鉛向下沉
- 氫氣球向上飛
- 行星在自己的軌道行運行
我們環視四周,就可以觀察到此類空間秩序,或者稱之為宇宙中的位置秩序。
---《思維: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的跨學科研究》
2.2 類比秩序
在我們周圍各處都可以看到相似性:球和行星之間、花和樹之間、蘋果和羅馬甜瓜之間等
意識的力量能夠使我們識別出其中的相似性。
類比秩序可以在宇宙中發現,也可以在我們頭腦中找到。
---《思維: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的跨學科研究》
2.3 時間秩序
在宇宙之中,我們觀察變化,并解釋變化。我們看到白天之后是黑夜,行星繞著太陽轉,花開了之后會謝。
變化在時間之中發生,我們看到事物在按順序變化,并將這種變化稱為時間秩序。
---《思維: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的跨學科研究》
2.4 因果秩序
在時間次序背后我們會找尋原因。
例如:
- 聽到隔壁很大的聲音,我們會假定,是有人或者什么東西導致了這種聲音
- 一棵樹倒了,我們會認為被人砍了、樹腐爛了、被風吹倒了等。。。
即使我們看到一片狼藉,我們依然試圖尋找秩序。
80年前的一場龍卷風看起來好像是無秩序的狂風暴雨。現在由于衛星勘探技術,我們能夠勘探到大漩渦,明白是冷熱變化造成了這一現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預測其方向和持續時間。
---《思維: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的跨學科研究》
同理,身邊有很多長輩迷信,個人認為是他們在找尋因果的時候,因為沒有科學知識和思維方式的積累,所以更趨向于把原因歸結到一些非自然的因素上。
- 例子1:
在中國,買房子很流行請人看風水,選擇一些”坐南向北“的房子,就覺得這些房子風水好。
這當中所謂的”好“,指的是住得舒服。而舒服的原因,其實從科學的角度也能找到很多更合理的解釋。
可以從地理的角度看看。

北回歸線跟太陽照射有關。
因為中國地處地球北半球,歐亞大陸東部,大部分陸地位于北回歸線以北,一年四季的陽光主要由南方射入,朝南的房子便于采取陽光,陽光對人的好處很多:一是可以取暖,冬季南方溫度比北方高1-2度;二是參與人體維生素的合成,小兒常曬太陽可以預防佝僂病,三是太陽光的紫外線成分可以消滅空氣中的有害菌。尤其對呼吸道傳播的疾病病菌有滅菌作用,四是可以增加人體免疫功能。
---baidu
如果中國的位置在歐洲在西方,或者在南半球,那么就不一定是”坐南向北“房子好,可能是別的朝向的房子才是好的。
- 例子2:
還有一些迷信,某個長輩賭錢輸錢了,就會想起今天我哪個眼皮跳了一下,接著說說怪不得會輸錢,這就是所謂的強加因果。
可實際上賭博是個概率問題,跟你眼皮跳不跳沒有任何關系。
所以,很多長輩迷信是因為沒有科學的知識和思維方式的積累,然后還愛亂加、強加因果。
即使我們看到一片狼藉,我們依然試圖尋找秩序。
3.秩序的分類:精神秩序
存在的其他秩序主要是精神秩序,因為它們主要來自人的結構。
木匠、哲學家、記者、會計、律師等等,發展出上千種精神秩序。
一些職業所產生的邏輯秩序也可以很好地應用在其他職業的秩序中。
例如:
- 新聞記者的5個W要素(who,where,when,why,what)可以廣泛應用于其他領域
---《思維: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的跨學科研究》
5w1h(who,where,when,why,what,how)已經成為我日常分析一個事物的一個思路了。。

隱約覺得,5w1h是跟對概念理解的5個步驟是有強關聯的。
在每個概念中都包含五個步驟或階段:
- 陳述
- 對比
- 抽象
- 概括
- 命名
另一個重要的秩序,即科學秩序,或者說方法,在多數領域都有運用,并且在多數情況下都要和經驗數據相配合。
科學方法的四個主要步驟在思考中如此重要。
- 觀察
- 假說
- 實驗
- 效用
---《思維: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的跨學科研究》
邏輯以演繹和歸納推理作為支撐,也是非常重要的秩序。
邏輯秩序一直被我們在學習和工作領域中應用。
盡管前提項是隨著領域的變化而變化的,但我們總是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個基本順序:
- 設定一個前提
- 運用到特殊的領域中
- 得出結論
這種秩序對于我們的許多思維都起到基礎性作用。
---《思維: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的跨學科研究》
除了在群體之中可以發現精神秩序,在個人當中也會發現它們的痕跡。
例如:在什么角度一個NBA全明星球員通常能夠得到最多的分數?
像我們在平時打球時投籃一樣,總有一些”食壺位“。
據自己的經驗,左撇子在左邊的投籃會好一點,右撇子在右邊的投籃會順一點。
要找原因的話,就是因為男生一般使用的投籃動作是肩上單手投籃,然后右手在右邊的投籃區會更為順暢一些。
4.秩序的好處:清晰性與記憶
組織能夠澄清我們的思想。
即使我們在寫這本書,我們所試圖做到的也是給讀這樣一個清晰的組織結構。
清晰性在演講和寫作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為我們的思考和我們的思想的呈現提高了有效性。
這就讓我想到《金字塔原理》中的一段話,能夠解釋一個問題:為什么清晰的結構更容易讀者理解作者的思想?
受眾的大腦只能逐句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
他們會假定一同出現的思想在邏輯上存在某種關系。
如果你不預先告訴他們這種邏輯關系,而只是一句一句地表達你的思想,讀者就會自動從中尋找共同點,將你所表達的思想歸類組合,以便了解各個組合的意義。
由于受眾的知識背景好理解力千差萬別,他們很難對你所表達的思想組作出與你完全一樣的解讀。
退一步說,即使受眾能夠做出與你完全一樣的解讀,你也增加了他們閱讀的難度,因為他們必須自己找出這種你沒有提前說明的邏輯關系。
---《金字塔原理》
清晰的結構除了能夠幫助理解之余,還能幫助我們記憶。
可能這也是思維導圖那么熱的一個原因吧~
研究表明,如果我們記憶的是無意義的數據,這些數據如果得不到重復,我們很快就會忘記它們,但是如果這些數據被組織起來并且我們明白所讀或所思東西的意義,那么就會很容易記住它們。
認識和應用這種秩序對我們有效地回憶、澄清我們的思想非常有用。
---《思維: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的跨學科研究》
這就是組織秩序。
知道什么是秩序,有哪些秩序后,我們談談怎么運用秩序。
5.秩序之運用
5.1 時間秩序的應用
當我們想要說明什么事情發生時,我們需要時間秩序。
時間秩序也許是最古老的秩序,它采用的是講故事的形式。
---《思維: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的跨學科研究》
最近在web安全學習中,在學習sql注入這個大知識點的時候。
我嘗試去了解sql注入的來龍去脈,了解它的出現和它與web發展之間的關系,就是用了時間秩序去串起來,發現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又深刻了一點。
5.2 類比秩序的應用
發現一個核心的類比,然后對它加以發展經常是值得的,我們經常將這種類比稱為“基礎結構性類比”,這種基礎類比經常能夠發展出一種清晰的結構。
---《思維: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的跨學科研究》
這跟《learn more,study less》中的比喻法似乎有共同之處:類比、尋找概念和結構間的相似性~
6.關于秩序的總結:
最主要的秩序是
- 時間秩序
- 類比秩序
- 因果秩序
- 空間秩序
我們已經了解到了這些秩序,并且強調在任何時候都要選擇其中的一個秩序,而不是放任秩序混亂。
我們也看到其他的精神秩序,比如科學秩序,5W秩序等。
最終,我們可以應用這些組織方法,并進行聚集、分析以及優先排序等過程處理我們得出的數據。
以上還讓我聯想的一種學習技巧:組塊(Chunking)和我一直在寫作過程中用的markdown語法,我們先談談組塊(Chunking)。
7.組塊(Chunking)
Chunk中文直譯是“塊”,在這里是指組合起來的有意義的知識。比如字母d,o,g你可以很容易的把它們組成單詞dog并在腦海中浮現狗的模樣;比如拼圖,鼻子眼睛耳朵背景等等,最后湊成一張圖。
chunk也像是把一些相近的文件做成的壓縮包,節省空間的同時,便于搜索。
之所以關心chunk,是因為chunk是已經加工好的知識,是我們解決問題的時候真正會使用的東西。
7.1 如何形成chunk呢?
學一首新的吉他曲(可以視為一個chunk),通常是先完整聽幾遍曲子,看別人彈,然后自己一個小節一個小節練熟,最后串起來。
學一門新語言,一般會先從基本的音節,然后把音節串成單詞,熟練了再把詞串成句子,還要不斷的融合語音語調之類的更多的細節。
這些都是給了我們形成chunk的直觀感受:由mini chunk不斷拼接,直到最后在我們的大腦形成了堅固的神經通路,使我們可以不用多想就可以迅速作出反應。
7.2 生成chunk的方法:
- Focus
- Understand
- Practice。
首先需要集中注意力。
在形成chunk的時候,工作記憶像一只四腳章魚一樣,在努力建立新的神經結構,分心會占用章魚有限的四只腳使得原本的chunk很難形成。
接著是理解,理解像是強力膠水,能讓chunk之間相互關聯,使得知識更容易被想到和使用。
最后一步就是練習,形成context(上下文),從而鞏固chunk,并建立多個指向chunk的入口。
要形成上下文,得跳出原來要解決的問題,開闊思路,不斷的使用相關的或不相關的chunk進行練習,直到我們不僅理解了何時該使用這個chunk,還能知道什么時候不能用它為止。
Chunk告訴你如何解決問題,上下文告訴你什么時候使用chunk,以及這個chunk在整張知識圖中的位置。
另外,學習時不要過多的畫重點,因為這可能會給你一種錯覺:你記住了這些劃過的內容,提倡在學習的過程中多提煉中心思想。對于我們已經掌握的東西,沒必要一直重復學習了,你更應該多花時間和精力在你感覺最難的部分,這就叫deliberate practice。
著名的10000小時理論也十分強調deliberate practice, deliberate pract
談完組塊,再來談談我在寫作過程中一直在用的markdown語法,也有推薦身邊的人去用。
8.markdown寫作
8.1 什么是markdown?
Markdown 是一種用來寫作的輕量級「標記語言」,它用簡潔的語法代替排版,而不像一般我們用的字處理軟件 Word 或 Pages 有大量的排版、字體設置。它使我們專心于碼字,用「標記」語法,來代替常見的排版格式。
8.2 markdown之我用:
markdown中有很多語法,但是用多了你會發現常用的語法就是那些。
越清晰的結構,越容易幫助作者理清自己的思想,從而才能使讀者能夠easy接受作者的思想。
而我使用的mweb軟件+markdown就有這個好處,每次寫都是先列出一些標題or關鍵字

然后考慮下標題之間的順序,比如在幾個大的標題之間的時間、邏輯順序對不對,如果順序對頭了,那么就有了一個大體的框架,接著往下寫的思路就會很流暢。
對寫作有興趣的同學可以try一try~
9.總結:
用一句臺詞來總結吧~

就是最近在玩的一個游戲:守望先鋒里面的秩序之光的那句臺詞:The true enemy of humanity is disorder. (人類最大的敵人是無序)。
10.參考list:
- 《思維: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的跨學科研究》
- 《金字塔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