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同行于野,一人忽止足,歙息曰:“狗矢。”同行者以為詈己也,怒曰:“爾,狗矢也!”前者詫曰:“吾語爾,勿踐之也,何以怒?”后者赧然。
這則故事,不知何人所寫,也不知出自何處,偶然讀到,令人莞爾。故事很簡單,應該不用翻譯,但可以稍加注釋:歙,讀作吸,縮鼻斂氣也;矢,同屎;踐,踩踏;詈,音荔,罵也;赧,音腩,赧然,羞愧貌。這則故事,可能是學生的文言閱讀材料,學生可以據此改寫,或是根據材料作文。
在我讀來,它讓我首先想到的是語言交流的困難。雖然是同行者,雖然說的是相同的詞語,但當時若是各懷心思,便很難說到一塊去,而言語若又各有所指,那更是會引起誤會。這則故事隱去了很多語言背景,但可以想象,這兩人之間或者原本就有爭執,或者早就面和心不和,因此一句“狗屎”,便引發了隱藏的矛盾。
再者,彼此若是沒有交流溝通的基礎,你的一片好心,反而會被人當成驢肝肺。這在人際交往中,也是經常發生的事。所以,古人早就教導我們,道不同不相為謀。但生活中的悲催就在于,你往往不得不和那些“道不同”的人在一起,不僅是在一起謀事,甚至還會在一起休戚與共。人一輩子,究竟會遇到些什么人,究竟誰會和誰在一起,這是一件很難說清楚的事情。
這則故事,給我的另一個啟發,就是有關“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問題。在有些人那里,別人一句稍微不中聽的話,便會引得他暴跳如雷,聽不得任何批評或反對的意見。
在這則故事里,別人嗅覺靈敏,目光敏銳,發現了路上的狗屎,然后告訴他,只是想提醒他不要踩到狗屎,他卻惱羞成怒,讓人實在有些難以理解。拋開前面所說的語境帶來的誤解問題,這其中可能更重要的是,如何對待別人善意的批評。當然,批評有善意的,也有惡意的,但即便是惡意的批評,也應該沉得住氣,因為別人既然對你有了惡意,那你肯定是在什么地方引起了別人的惡意。這層意思,也就是儒家所說的“反求諸己”。這是修身養性最重要的功夫。
當然,更可怕的是,別人隨口說說,有人卻認為別人是在掃自己的面子,竟然說路上有狗屎!就好像那狗屎原來是自己屙的一樣。這無疑是一種專制暴君心態。本來,野地里有幾堆狗屎,也很正常,別人說說也沒什么好奇怪的,但有的人就容不得別人說負面的話,認為那是在散布“負能量”,必欲滅之而后快。這讓我想起“宇宙大將軍”侯景,他曾經“禁人偶語”,也就是禁止兩個人在一起說話,他認為只要兩個人在一起竊竊私語,便是在說他的壞話,這就是典型的暴君心理。
我說的這些,可能是不恰當的引申,但在讀這則故事的時候,的確讓我有了很多聯想。一堆狗屎,甚至是被人罵作狗屎,都沒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不敢面對狗屎,對狗屎有一種心理上的忌諱。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很多時候就是因為這心理上的隔閡和忌諱,因為這人性難以克服的弱點。
其實,言不盡意,言難達意,語言的所指與能指之間的不對稱,這早就是一個哲學命題。這則故事所要傳達的意思,也會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可以有各自的理解。甚至可能會有各種誤解,而誤解也未嘗不是一種理解。
甚至我這篇小文的標題“一堆狗屎”,都可能會引起誤解。有的人或許會認為,我是在罵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