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前的時候,爸爸說老家有人會打電話給我。
果然幾分鐘后,剛子哥打電話過來了。我們家的親戚關系不復雜,他奶奶和我奶奶是親姐妹,其實有我的時候兩位老人都已經不在世了,當然了這不是重點。
剛子哥說,他女兒馬上就大學畢業了,問我能否幫她找份實習工作。我問,她在哪所學校讀書,讀的什么專業,她自己有什么想法。剛子哥說,我不知道,學校安排要到上海去實習,我覺得太遠了,不如在家邊好。
聯系到這個小侄女,她告訴我學的是商務英語專業,關于實習和工作,怎樣都行,沒有特別的想法。
聽完這句話,我的無名之火突然就竄上來了。什么叫“都行”?你一個學外貿英語的學生,不去上海非要待在老家是幾個意思?外邊實在混不下去了,終歸你還能回到這個n線城市。這么年輕你不出去看看世界,以后還能有出去的勇氣和機會嗎?都本科畢業了,卻要當農民的父親給你托人找實習工作,你的思想到哪里去了,大學真的白讀的嗎?
我沒有破口大罵。小姑娘聽起來是很好說話的那種,我委婉地跟她說了我對待職業、行業、城市、工作的看法。我想,如果她是我的妹妹或女兒,指不定我會來一場暴風驟雨。
怎樣都行,看起來是無欲無求,實際上是對人生沒有想法。沒有明確的目標,大學必然也是邊玩邊過的,沒有驅動力怎么可能黑天白夜地專注在某件事上。畢業的兩三年也很關鍵,沒有想法,遇到好的平臺或好的領導,可能會有個好的開始,否則慢慢晃著過吧,人生漫長。
今天我問她情況怎樣了。她應付著跟我說,當時學校又開了三個月的課沒有去實習,畢業了參加招教考試沒通過,現在在學校待著算是實習積累經驗吧。
好吧,那我不問了。你無欲無求,心胸寬廣。
2
前些日子,我的職場寫作課里的一個學員寫作業的時候,突然換了行業。我就告訴他,職場寫作,最好是寫你自己的職業,這樣才能在實踐中運用。
他說,其實我是辭職了,老師,你說我這樣頻繁跳槽好不好,今年已經換三份工作了。
頻繁跳槽,這是老生常談啦,我懶得說,就問他,你跳來跳去,想要什么?得到了還是沒得到呢?他說,我也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我在努力尋找,可是似乎也沒有找到。
我沒有和他多聊。在我看來,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跳槽,而是他是否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國內的大學教育廣為詬病。每個人都懷著赤子之心去讀圣賢書,從來不想所讀的書要用在哪里,學會的手藝將來能干什么。真正走出了學校,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社會,不了解專業,不了解職業,從頭開始,一副懵懵懂懂的樣子。
反而是我們常常質疑的那類人混得風生水起——目的性強。這些人在學校的時候,在某些方面像神經質一樣,不是埋頭圖書館一鉆幾年,就是在各種社群頻繁露面,要不就是每次都獲得一等獎學金,或者是個逃課大王一開學就創業。
當年,你覺得他神經質。若干年以后,鉆圖書館的當教授了,社群頭領當官了,拿獎學金的出國了,逃課的成大老板了。
你當年無欲無求,現在不得不為了孩子上學和老婆買1000塊的化妝品猶豫不決。
3
我也曾經經歷過一段無欲無求的幸福日子。
對,真的很幸福。每天醒來走五分鐘就到達辦公室,按照領導的吩咐做事情,下班了按照領導的要求加班,周末和放假也按照領導的要去加班。
不必逛街,不必花錢,不必社交,不必思考。JUST DO IT。我的領導是一位面慈祥的老師,你毫不懷疑他會為你想好一切,你的成長,你的晉升,你的加薪,等等,只需要工作就行了。
三年后,當誹謗和排擠打了我個措手不及,我突然恨透了自己——小綿羊一樣的無欲無求——你為什么不去提出那些合理的、自私的要求?
如果時光倒流,我寧愿選擇更有目的的人生。你說他叫職業規劃也好,你說他叫個人品牌也行。無論是什么,都是跟夢想、自我和努力有關的。
今天,你問我想要什么。我會表現得無比貪婪,成為企業家,成為作家,成為認知科學家,成為夢想家,總之千萬不要成為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