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論語〉學習筆記438,子張第十九1》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學習筆記】
今天是丙申年甲午月丁卯日,五月初十,2016年6月14日星期二。
一,一個偏科生的修養之路。
1,子張是七十二賢之一,但也是偏科生。
2,什么叫偏科生呢?要求進步,但是習染已深,雖然努力,仍然有所偏頗,不能達到中和境界,從結果角度看就是"能登堂,不能入室"。
3,為什么說子張是偏科生呢?
曾子、子游直斥他不仁,可見一斑。關于這一點,這二章逐漸講解,此處省略。
二,子張說:"怎么能叫做讀書人呢?有四點做到就算是讀書人了。看見危險時肯獻出自己的生命;看見利益更考慮是否符合大義;祭祀時能考慮嚴肅恭敬;居喪時考慮悲痛哀傷。"
1,這四條,都是孔子平時的教導之言。
見危授命見《憲問》篇;見得思義見《季氏》篇;祭思敬、喪思哀之義,見《八佾》篇。
2,同樣的話,不同的人說出來,意味就變了。"見危授命"、"見得思義",孔子說出來的意味和子張說出來的意味,味道全變了。
會有這種事嗎?不僅會有,還是普遍現象。
以烹飪為例,同樣的食材、且流程和份量一樣,廚師不同,烹調出來的味道就不同了。
下面,跟隨王夫之先生的講解,分段對比孔子和子張的"見危授命"和"見得思義"。
3,孔子說"見危授命",是子路問成人,也就是問怎樣的人算得上是完人呢?孔子告訴他說,具有臧仲武那樣的智慧,孟公綽那樣的清心寡欲,卞莊子那樣的勇敢,冉求那樣的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加以修飾,就可以算是一個完人了。接著,孔子又說道:"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孔子將標準降了一格,說只要這三條達到就算是完人了,這三條做到就是忠信之人,只要忠信就行,雖然才智禮樂欠缺點兒,只要大本不虧少,就可以稱為完人了。
孔子說"見危授命",是他認為"今之成人"不同于殺身成仁的仁人而殺身,孔子的語境中,是有比較的意思。與子張的不同點,孔子不是主張見危而生其激烈的情緒。
4,"見得思義",是君子有九思之一的。
哪九思呢?"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見得思義,孔子是說,這是作為一名君子已經做足功夫,靜存動察,聰明忠敬之體已全,則已精一不雜,對于選擇道義之作為,出于自然的學養;當他面對利益時,加以自覺的主動的警省,根據內心所喻之義加以比對,看看這個好處該拿不該拿,這樣一番審察下來,更加細密了。絕不是說,尚未面對利益時,思誠的功夫都沒到家,等到利益擺在面前了,這才琢磨著執義以為德。
子張口氣太大了,"其可已矣",好像是說,天下有那可以取得的利益,我不去拿就是德了。
這是子張與孔子的不同點。
二,偏科生怎么學?
1,孔子在陳國時說,回去吧回去吧,我的家鄉有"狂簡"的小子們,斐然成章,我得回去裁處指導他們。"不知所以裁之",修剪就成了。
2,偏科生就不是"裁之"的問題,要脫胎換骨才行。
3,子張拜入孔子之門時,年紀大了,習氣已深,不容易革除。好在他天資高,還能以孔子為法則,所以沒有陷于邪。
4,條件好的,順利的,要做到成己達人,為社會做貢獻,為世人樹榜樣,不是庸碌一生,這是成功。
5,條件差的,逆境的,要做到自我更新,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向良師益友學習,不要沉淪,這也是成功。
子張的成就,越往后越大,終入于七十二賢之列。人生不能掉頭活,無論如何,要保持向上的生活態度。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論語>》張居正著
《論語正義》劉寶楠著
《論語新解》錢穆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