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化是魔鬼,它會讓你墜入地獄,萬劫不復。
真正厲害的人,能掌控住這個魔鬼,避免墮入漩渦。
1
情緒易感者,容易情緒化
你我身邊都有這樣的人。
TA在大部分時候很淡定,處事不驚,但突然惱羞成怒,像豪豬一樣肆意亂撞。
TA也可以因為場合需要跟任何人聊得來,但又突然把自己封閉起來,誰都不理。
TA的情緒來得快,猛烈,卻又毫無征兆,而且常連累到身邊的人被壓抑所籠罩。
很多時候,你覺得是不是自己活的太糙了,因為在自己看來絲毫不算什么的事情,到TA那里就得“傷春悲秋”,自尊心掉一地。又或者,TA總能從別人的觀點或評價中解讀出對自己的不滿。
這樣的人,是很明顯的情緒易感者。
與情緒易感者為友,并非都是災難。
雖然他們情緒波動大,易喜易怒,難以揣測,但他們身上有別人沒有的發光點,比如他們共情能力強,可以很敏銳覺察到他人的情緒并給予回應;有一顆善良的心,喜歡小動物,喜歡花花草草;他們多有獨特的氣質,如繪畫天賦,或獨特的審美眼光。你雖然羨慕,但真的是,人家娘胎里帶出來的,你羨慕不得。
這樣一顆靈魂,吸引著你靠近,與之產生交集,甚至成為閨蜜、兄弟、愛人。
可是,很多時候你會想,如果TA不那么情緒化就好了,一旦情緒上來了,真的讓人特別頭疼。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情緒易感朋友,或者自己本身就是特別情緒化的人,下面展開的內容對你很有幫助。
2
過于情緒化的人,要么情緒化反應,要么情緒化回避
?
情緒易感的人當情緒上來時,往往會失去理性,出現過激的行為,要么過激回應,要么干脆回避。
一個朋友前些日子被公司炒了魷魚。起因是公司要集體外出團建,因為天氣太冷,她不想去,于是找老板請假。老板給駁回了,要求必須全體到位。
到團建地點后,各種項目很緊湊地進行,大家又累又冷,但誰都不公開發表牢騷。她受不了了,便找借口逃脫了幾個活動。晚上聚餐時,老板點名批評了她。
第二天,一早,她自己買票飛回了家。
等過完周末、周一上班后,她有點后悔自己的沖動了,本想找老板請罪,結果被通知解雇了。
不假思索、我行我素、不考慮后果、簡單直接表達情緒,是典型的情緒化反應。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太多,男子因沖動殺害女友、某學生因不隨意當街揍罵父母、夫妻吵架最終導致大打出手……人在情緒化狀態下,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沖動,在讓自己爽的狠準行為下是壓根不會考慮后果的。
即便是情緒化反應的慣犯,總是時候告誡自己一定不要再這樣,堅決要控制住自己,可等到情緒涌上心頭,依舊不管不顧。
這種行為的典型事后反應是:后悔和內疚。太對不起對方了,太不應該那么沖動了。
如果說情緒化反應容易傷人,那情緒化回避就容易憋出內傷。
不直面、不處理、盡量壓抑、假裝安好,是情緒化回避的典型表現。這種行為對關系也沒什么好處,一方面當事人一直憋一直憋,終究會讓自己心身疲憊,就像是在身體內養了一個瘤,一點點養大,最終把自己吞噬;另一方面,關系中的對方會因此內疚、不知所措,甚至找個理由趕緊逃離。
很多情緒化回避的人會因為憋得難受而選擇糟糕的行為回避辦法,比如暴飲暴食、過度運動、過度購物,讓自己獲得短暫的解脫。不過生活還要繼續,此刻的歡愉終究是要用以后的不堪作為代價的。
當然也有人會根據現況在這兩者之間選擇其一。不管怎么選擇,這兩種損人不利已的情緒解決辦法只會讓自己的負面情緒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3
情緒化的人,從小到大都缺乏情緒掌控力
所以,你可能會問,情緒化的人,從小到大都這樣嗎?
是的。
盡管美國著名心理學專家卡魯恩·霍爾善于辯證看問題,對情緒易感人的另類天賦給予高評價,可她也是毫不留情地指出這類人的弊端:從小到大缺乏情緒掌控能力。
《真正厲害的人,都能掌控自己的情緒》是霍爾唯一一本被引進國內的著作,這本書為情緒易感人而寫。她認為情緒易感是這類人的先天獨特性,這個特征被掌控好了,就是天賦;不被利用好,就會成為性格的缺陷。
一個人之所以會缺乏情緒掌控力,是由其生物機理、生活經驗及所處環境共同造就的。這意味著,一些人生來就對情緒易感,他們天生不太適合從事與人交際的工作,不善于處理人事。但更多人的情緒掌控能力低是因為生活經歷所致。
或許你從小情感細膩,可父母忙于柴米油鹽,對你的敏感情緒忽略太多,在你哇哇哭求關注時,要么對你情緒化反應,反應過激;要么對你忽視不理。
這讓你覺得自己的感受是壞的、不好的,你的潛意識中便會對自己的感受加以排斥,管它具體是什么,一概不接納,不去理。
你可能會學習父母對你的“反應過激”,并在生活中運用日漸熟練,讓自己成為情緒化反應的慣犯;
又或者,你可能會學習父母對你的“忽視不理”,并在生活中運用熟練,讓自己成為情緒化回避的慣犯。
這樣長大的你,無法準備辨別情緒,更別提情緒掌控能力了。
4
情緒化,是因為自己缺乏情緒辨認能力
情緒有很多種,有喜悅、快樂、高興、悲傷、抑郁、難過、憤怒,等等。不同的情緒會引起不一樣的身體感覺,也需要不同的解決辦法。
比如難過時,我們需要安慰;憤怒時,我們需要解決問題;快樂時,我們需要分享……可是我們中的很多人之所以過度情緒化,關鍵是不能準確辨認情緒。
比如,跟戀人吵架分手時,我們常常就把難過等同于憤怒。如果我們能夠覺察出自己是因難過而不舒服,就會去解釋、挽留;但如果我們自以為自己的不舒服是憤怒,就容易大動肝火,激烈應對,甚至分手。
所以,無法準確辨認情緒,就無法把握對引起自己情緒的起源,自然沒辦法正確管理情緒、疏通能量。
雖然我們生來就可以體驗不同的情緒,但是對情緒的命名和辨認,是需要后天學習的。我們的父母會教我們穿衣、吃飯、寫字、禮貌,但卻很少能意識到連情緒命名、識別、解決都是需要教的。
當還是小寶寶的你哭了,父母想要馬上解決的就是:停止哭。于是為了實現這點,他們會喂奶來撫慰你,會用玩具轉移你注意力,會用好吃好玩的誘惑你聽話,甚至用恐嚇嚇唬你閉嘴。
霍爾在書中展示了擅長情緒管理的父母是應該如何引導孩子的。
當孩子做苦相而且尖叫時,父母應該說:
你生氣了嗎?是因為玩具丟了嗎。我明白了,你現在難過,是因為你丟了自己的玩具。現在我們來看看玩具去哪里了?
這個回應中,父母先猜測孩子的情緒,并帶孩子確認是什么情緒,進而帶孩子一起尋找導致情緒發生的原因,最后行動起來解決問題,疏解情緒。
5 如何學會辨認情緒,掌控情緒
悲傷的是,我們都沒有這么完美的父母;幸運的是,現在開始學習辨認情緒,提高情緒控制能力,一點都不晚。
在生活中,每當有情緒體驗時,按照下面的步驟慢慢提高自己的情緒辯證能力。
分析自己當下的身體知覺
當正在經歷情緒時,關注自己身體的感覺,遵循身體指示覺察情緒。不同的情緒會引發不同的身體感覺,比如腹部能感受恐懼,肩、背和臉能感受到憤怒,胸、喉能感受悲傷,頭疼往往因為焦慮,等等。
辨別身體給你的指示
如果覺得從身體知覺去推斷是哪種情緒,太難。那就反過來從自己明了的情緒開始,分析身體的指示。
比如看悲劇電影時,特別難過,眼淚嘩嘩流,這時你可以肯定自己是因為悲傷,那就確認這時自己的身體知覺是怎樣的。
分析情緒發生時的行為沖動
你的行為可以提醒你在經歷怎樣的情緒。如果你很憤怒,那你會想攻擊他人,但這種攻擊又會加重你的憤怒;同樣,如果你很羞愧,你會回避他人,可這種行為只能加重你的羞愧。
所以,通過自己情緒狀態下的行為來思考自己經歷著怎樣的情緒,進而改變行為。
將情緒與事件聯系,找對根源
事件是情緒產生的最終根源。情緒ABC理論表示,情緒產生的路徑是:事件——思想——情緒。也就是說,你對事件的主觀解釋決定了你的情緒體驗。
當你親歷某種情緒時,試著回想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情,并嘗試對情緒客觀解釋,可以提高你的理性。
比如,你在吃某種食物,突然想到了這是你前任最喜歡的食物,于是你感受到一陣心塞,很難過。你以為你想到前任這點讓你難過,引起了你的情緒。
但事實上,你吃這種食物——因食物想到前任,并解讀出自己投入的感情——難過。所以,引起情緒的事件是:食物。
想要讓自己情緒煙消云散,不吃這種食物就好了。
6 情緒化,是因為掉入自我評判的怪圈
情緒易感人從小就會對他人的評價過于在意,如果這些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沒有小心呵護他們過分敏感的情緒,沒有及時滿足他們的需要,甚至用相對惡劣的語言對其不經意評價,那么情緒易感的人特別容易將這些評價消化進自己的潛意識里,逐漸成長成自己最不喜歡的這些人,像他們那樣評價自己。
這些糟糕的自我評價隨著年齡在思維中逐漸壯大,在無意識思維中占據越來越大的成分,使情緒易感的個體在任何時候都自發進行評判性思考。
自我評判,是糟糕的、打擊性的、不友好的,甚至是毀滅性的。善于自我評判的人,往往也喜歡評判他人,評判任何事。因為他的思維中,批判性占有很大成分。即便對于無傷大雅的生活小事,他也傾向于評判,比如
“這束花比那束花更好看”
“這件衣服太丑了吧”
“我不想周末去看電影,太無聊了。還不如在家睡覺。”
如果對話是發生在兩個人之間的,這種評判一定會出發對方的情緒。更慘的是,對方的情緒會加重你的情緒,進而進一步驗證自己是“情緒化的人”這樣的負性標簽。
自我評判,更多時候會觸發個體自身的負面情緒,因為自我評判,給自己貼的都是負性標簽。如果事情不如意,即便不是自己的錯,他也很容易進行內歸因,如:
“看吧,我就是不受老板待見的員工”
“像我這樣的人,這么敏感多疑,誰都受不了。”
這除了加重自己的情緒枷鎖,對成長沒有半點好處。
孤獨、孤僻、無法溝通、不受待見,真的可能成為自我評判者的形象。
越情緒化,越容易自我評判;越是自我評判,越容易評判他人,越會導致情緒化。
這樣下去,真的太慘。
7 如何跳出自我評判,提高情緒掌控力
把思維中評判成分養大不是一朝一夕的,想要改變也沒那么容易。霍爾在《真正厲害的人,都能掌控情緒》中重點分析了這點,并給予了消滅自我評判的對策。
辨認評判,遠離它
因為自我評判是長在無意識上的,所以要把這塊長進肉從身體減小,首先要覺察。意識到,才可以處理。
當自己在消極情緒里打轉時,反思下自己是否在進行自我評判或評判他人,告訴自己“這句話是評判”,然后停止它,并繼續自己手頭的事情。
禁止自己使用評判性語言
學習把評判作為自己的目的。比如想去看電影,那別說“唱歌還不如看電影呢。”這種表達只是在比較兩者哪一個好,但并沒表達出自己的真實目的。
直接換成“與唱歌相比,我更想去看電影”。
不為與人比較,只為超越自己
當一個人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是不容易情緒化的。但情緒易感的人,尤其喜歡與人比較,從比較中驗證自己給自己或他人貼的標簽。
他們在為人處世上之所以敏感、情緒化,其實是害怕自己不夠好,不足以合群、被愛、被重視。放棄跟別人比較的想法,簡單做自己,才可以讓自己不再受情緒的折磨。
不打嘴戰,遠離評判的聲音
我們可以關注自己的嘴,卻無法封住別人的嘴。他人的一言半語、閑言碎語尤其會加重情緒易感者的情緒化。當他人對你評價時,關注自己的嘴巴,壓制住爭辯的沖動,專注于自己的事情,能有效避免自己情緒爆炸。
要提高情緒掌控能力,其實是要改變自己與他人的相處模式、自己與自己的相處模式。當你把情緒掌控到位了,你就會跳出原來的狹窄世界,看到的自己、他人和整個世界,都會更加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