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229章?最終的戰亂
公元1566年,29歲的朱載垕即位,年號隆慶。文官集團雖是皇帝的下屬,但卻時時充當老媽子的角色,不許皇帝動用國庫、要求皇帝處理好和皇后的關系等等,朱載垕隨即明白“皇帝是不好干的,國家是不好管的,而我是不行的,國家大事就交給信得過的人去干,自己過好小日子就行了”。
1568年,徐階致仕,高拱再次入閣,成為內閣次輔。
第230~232章?高拱的成就
海瑞任應天巡撫,要求徐階退田,高拱借機利用海瑞,趕走了徐階。高拱任用潘季馴治理水患、殷正茂解決兩廣叛亂,同時任王崇古為宣大(宣和、大同)總督。在高拱的支持下,明蒙開始了封貢互市,和平隨之而來。
第233~234章?死斗
殷士儋入閣遭到高拱反復阻攔,入閣后又被彈劾,干脆豁出臉臭罵了高拱一頓。東廠提督兼御馬監管事太監馮保與張居正合謀打算斗垮高拱。隆慶六年,三十六歲的老實人朱載垕崩,雖然他不是個有能力的皇帝,但是放任手下能臣為國出力,使隆慶年間經濟發展,百姓安居,明蒙和平。
第235~237章?陰謀
1572年,10歲的朱翊鈞即位,明朝在位時間第一長(四十八年)的萬歷皇帝就此登上大明舞臺。
張居正、馮保將高拱的一句“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改成了“十歲孩童,如何做天子”,同時合謀說高拱準備廢了萬歷,另立藩王,這激怒了李太后(萬歷的母親)和萬歷,于是高拱被罷免。此時的張居正上有李太后支持,下有眾大臣捧場,外有親信戚繼光守邊界,內有死黨馮保管公章(掌印太監),真是比皇帝還牛。他推行改革,包括歷史上著名的一條鞭法、考成法。薊州有戚繼光捍衛,遼東有李成梁死守,宣和、大同也貿易和平,這些可以說都是張居正的功勞。
第238~239章?張居正的缺陷
張居正利用王大臣欲致高拱于死地,被楊博阻攔不成。心學的主流學派泰州學派主張思想解放,影響廣泛,而張居正是被集體精神處罰的對象,所以張居正關閉了學院,整治了代表何心隱。張居正的私生活奢華至極,也威風至極。
第240~241章?敵人
張居正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時,父親卻突然去世,本該“丁憂”致仕的他靠“奪情”留下,眾人借機彈劾張居正。
第242~244章?千古,唯此一人
張居正對萬歷是個亦父亦師的角色,對李太后也很重要—長得帥,能依靠。張居正為把萬歷培養成千古明君,對其嚴格要求。萬歷十八歲時由于喝酒打人差點被李太后廢黜,這也在他體內埋下了忌憚張居正的種子。張居正察覺出皇帝的情緒,見好就收,欲回去休養,被李太后阻攔,所以張居正只好繼續努力工作。從萬歷八年到萬歷十年,帝國持續蒸蒸日上,而張居正的身體卻每況愈下,五十八歲卒,謚號文忠。馮保慣常向李太后打萬歷的小報告,被萬歷免職。
身在高位的張居正雖然奢侈、貪污、報復對手,但他也有良心、有理想,辦實事,為國為民, 他的成就使他配得上千古盛名!
張居正,字叔大,嘉靖四年(1525)生,湖廣江陵人。
少穎敏絕倫,嘉靖十八年(1539)中秀才,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舉人,人皆稱道。
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編修,徐階輩皆器重之。
嘉靖四十一年(1562),徐階代嵩首輔,傾心委于張居正,信任有加,草擬遺詔,引與共謀。
隆慶元年(1567),張居正四十三歲,任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進入內閣。
隆慶六年(1572),隆慶駕崩,張居正引馮保為盟,密謀驅逐高拱,事成,遂代拱為內閣首輔。
萬歷元年(1573),張居正主政,推行考成法,整頓官吏,貪吏聞風喪膽,政令傳出,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萬歷六年(1578),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條鞭法,百姓為之歡顏,天下豐饒,倉粟充盈,可支十年有余。
萬歷十年(1582)六月,張居正年五十八歲,去世,死后抄家。長子自盡,次子充軍。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 ? 世間已無張居正。
第245~246章?謎團
張居正去世后,二十歲的萬歷勵精圖治。萬歷十五年(1587)抗倭英雄戚繼光去世;海青天海瑞去世;萬歷開始消極怠工。
日本開始大舉進攻朝鮮。
第247~262章?野心的起始
日本境內,豐臣秀吉結束了戰國混亂,于1592年(萬歷二十年)率十五萬日軍進攻朝鮮。朝鮮名將李舜臣靠龜船在海戰中接連勝利,但朝鮮大部分土地還是落入日軍之手,豐臣秀吉任小西行長為指揮官控制朝鮮。
萬歷發號援助朝鮮,祖承訓敗,沈惟敬與日方談判,日方暫緩行動。
宋應昌和李如松組建援朝軍隊,李如松安排作戰計劃,平壤戰役中明軍大勝。
李如松和查大受在碧蹄館被埋伏,楊元救場,才集體逃出生天。李如松通過燒毀日軍在龍山的糧倉,迫使日軍撤退,王京(首爾)光復。后沈惟敬與日談判,中日朝迎來短暫的和平。
第263~270章?二次攤牌
豐臣秀吉對之前的談判結果十分不滿,開始了第二次反攻戰,日軍一路順利。麻貴駐守王京,在外設伏大勝,史稱“稷山大捷”。豐臣秀吉死,日軍預備撤退,加藤清正和島津義弘撤退并未遭到明軍阻攔,小西行長撤退時卻被堵截。小西行長向島津義弘求援。前來搭救的島津義弘在露梁海中了陳璘和李舜臣的埋伏,兵敗逃亡,史稱“露梁海大捷”,小西行長也敗逃。抗倭援朝戰爭終于以明勝日敗結束。
十五年后(1615),戰火再燃,在大阪夏季戰役中,德川家康攻克豐臣家的最后據點大阪城,豐臣家族滅亡。此后,德川家康統一日本,并建立了著名的德川幕府,與明朝恢復友好關系。
明神宗在接見援朝勝利歸來的將士時,宣讀詔書,通傳天下抗倭援朝的結束,詔書中有一句“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第271~272章?絕頂的官僚
申時行的身份不詳,傳言說是一位姓申的富商在蘇州游玩時,與一尼姑所生。這個見不得光的私生子就被蘇州知府徐尚珍收養,起名徐時行。徐時行狀元及第后,父親讓他認祖歸宗,遂改叫申時行。
申時行進入翰林院后,雖然外面爭斗不斷,徐階斗嚴嵩,高拱斗徐階,張居正斗高拱,但他從不結黨相爭,后跟隨張居正進入內閣。熬過了或離職、或去世的前任后,他成為了內閣首輔。
第273~274章?和稀泥的藝術
申時行廢除考成法,并開辟了大量田地,安置流民,緩解社會矛盾。言官盧洪春、雒于仁等上疏指責皇帝不作為,申時行上哄皇帝、下撫大臣,化解了這兩場危機。
第275~277章?游戲的開始
被萬歷臨幸的宮女誕下萬歷長子——朱常洛。最受萬歷寵愛的鄭貴妃也生了福王——朱常洵(后來死在闖王李自成的刀下)。
“爭國本”事件開始,申時行以及各位大臣開始勸諫皇帝早立皇長子為太子,但皇帝并不中意宮女所生的皇長子,而偏愛鄭貴妃之子,所以期間無數上書的官員被降職罷免。后來內閣申時行、許國、王家屏聯名上書要求皇帝冊立皇長子為太子,一貫和稀泥的申時行被皇帝斥責,可是申時行并未參與此次上書,名字也是許國代簽的,所以他立即給皇帝寫信解釋,結果自己的密信被泄露,言官們紛紛上書痛斥申時行的兩面派行為。從萬歷十年至十九年,申時行忍辱負重,上下協調,獨撐大局,如今他再支撐不下去了,于是辭職回鄉。
第278~280章?混戰
王家屏為首輔,趙志皋、張位入閣,大臣們紛紛上疏要求冊立皇長子為太子,皇帝接連罷黜官員。王錫爵任首輔,也沒有緩和矛盾,大臣繼續書討萬歷,萬歷終于同意皇長子出閣讀書。萬歷二十一年的京察是顧憲成的政治攻擊,王錫爵辭職。
第281~284章?東林崛起
顧憲成在歐陽東鳳的資助下辦了東林書院講學。沈一貫入閣熬到首輔,上書一封要求皇帝冊立太子,皇帝同意,“爭國本”事件結束。
朱常洛由宮女所生、出生低微,不得父親喜愛,直到十二歲才讀書、十九歲才被冊立為太子。妖書案荒唐結束。內閣換人后葉向高為首輔,東林黨暗箱操作。
第285~288章?謀殺
山東人為主的齊黨、湖廣(今湖北湖南)人為主的楚黨、浙江人為主的浙黨是三個能量極大、戰斗力極強的言官組織。張差襲擊太子一案,在多方勢力重重糾纏之下,最終以張差被凌遲處死而結束,史稱明宮三大案之“梃擊案”。
第289~291章?不起眼的敵人
萬歷年間以斗爭為主題,雖政治紛亂,卻經濟繁榮、文化燦爛。李成梁打敗蒙古、女真。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后與明為敵。1606年李成梁放棄軍事基地六堡,為女真軍縱橫遼東打開了通道。萬歷四十六年,努爾哈赤進攻撫順;四十七年,進攻清河。
第292~293章?薩爾滸
杜松、劉綎等率四路人馬十二萬人進攻,努爾哈赤于薩爾滸大敗西路明軍,其后北路馬林軍、東路劉綎軍相繼覆滅,南路軍李如柏逃脫,后受不了眾人鄙視的壓力自盡。熊廷弼接替楊鎬穩定了局面,努爾哈赤休整一年。
第294~296章?東林黨的實力
浙、齊、楚三黨結合,與東林黨對抗。
五十八歲的朱翊鈞在萬歷四十八年去世,他與世界有過斗爭,但結局卻是永遠地妥協。三十八歲的長子朱常洛登基,定年號為泰昌,一月后死亡。鄭貴妃送了八個美女給朱常洛,再加上看病太監瀉藥的藥力過猛一病不起。
第297~298章?小人物的奮斗
明光宗朱常洛在吃完紅丹不久后一命嗚呼,明朝三大案之“紅丸案”,就此拉開序幕。十三位顧命大臣以楊漣為代表,迫使李選侍放棄皇后之位、移出乾清宮,乃明朝三大案之“移宮案”。楊漣等顧命大臣帶著朱由校來到文華殿,朱由校接受朝拜。
今天的故事就暫時到這里,萬歷朝是一個很精彩的時期?,除了《明朝那些事兒》外,在此推薦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
黃仁宇先生寫的《萬歷十五年》,沒有寫歷史大局,而是寫了萬歷十五年即1587年那些有關歷史人物的內心,讓我們能更深入地和歷史人物接觸,咂摸他們的悲喜。讓我們了解到貴為天子的皇帝,不過是制度所需要的一種象征物罷了,文官集團才是剛需,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毫無主見、意見真空,寓至善于無形的君主,來作為天命的代表。皇上,根本不是國事的處置者,而是處置國事的權威象征,是紫禁城里擁有神秘力量的囚徒。他們對皇帝的教育都是德行正直、節儉謙和,可張居正、馮保卻家財萬貫。人的本性是有陰有陽,可他們看皇帝卻是神或是機器,只能有有利于這個國家和人民的德行操守,不許有一點個人的放肆和自由,皇帝不能立自己喜愛的三兒子常洛為太子,不能立自己喜愛的鄭貴妃為皇后,朱批只能寫上大學士意見擬好的意見,乃至他十歲登基,二十五歲就有了無為而治去反抗他們的想法。他死后被稱為神宗,一邊被人同情,一邊被人詬病。
大刀闊斧改革的張居正勇氣可嘉,才能出眾,可惜有些偏激,傷害到了制度和文官集團的根本,在世時影響極大,去世后卻遭到彈劾、抄家。繼任首輔申時行長了智慧,做了和事佬,成了皇帝和文官間的橋梁,他也想做一些事的,可終究為制度放緩了腳步,亦步亦趨,讓人抱恨也抱憾。
海瑞太過清正廉潔,與整個文官集團所不納,冒死進諫的勇氣也是英勇可嘉,雖然做官的地位很高,但被人評價為迂戇,他由失望而最終絕望,提出七次辭呈被皇帝不允,1587年去世,使所有人都得到了解脫。
除了戚繼光最有名的抗倭事跡外,書里也講述了他的為人處事,比如和張居正之間的關系,但在張居正被彈劾后,他也被罷官,不為皇帝所寬恕。作者說“戚繼光是最能適應環境以發揮他的天才的將領。他所以獲得成功的要點,在于他清醒的現實感。他看清并適應了當時的政治,而把軍事技術作為必要的輔助,這在當時的環境里唯一被允許的方案”。他有優秀的才能,也能認清現實的限制。
李贄追求哲學,既不算唯心主義也不算唯物主義,二者都不徹底,求知的困境一直困住了他一生。年近古稀被人彈劾年輕時的一堆荒唐事,成為階下囚,最后割頸自刎,侍者問“和尚何自割”,答曰“七十老翁何所求”可見其心已死,也無力求學活著了。他最后是否明白了一些東西,也無人知曉了。
所有人的所作所為都是歷史上的小事,但壓死駱駝的每一顆稻草都有罪。這是一部萬歷丁亥年失敗的記錄,所有的故事都是悲劇。
同時也推薦大家看看綜藝《一本好書》第一季的第二期,看看王勁松演繹的萬歷皇帝,能否讓你共情?,能否讓你窺探到一點萬歷的內心,能否引起你去閱讀《萬歷十五年》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