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詩》云:“瞻彼淇澳(zhan bǐ qí yù),箓竹猗猗(lù zhú yī yī);有斐君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sè xī xiàn xī),赫兮喧兮(hè xī xuan xī ); 有斐君子,終不可諠(xuān)兮。如切如磋者, 道學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們兮者, 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 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
瞻彼淇澳(zhan bǐ qí yù),箓竹猗猗(lù zhú yī yī);這是《詩經·衛風·淇澳》,淇,是水名。澳,是水邊彎曲的地方。菉,就是綠。猗猗,是美盛的樣子。斐,是有文采的樣子,斐然成章。看那淇水河灣,綠竹美盛,就如我斐然有文的君子,其學問之精密,德容之美盛。
有斐君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是加工獸骨、象牙等,用刀具切,再用磋子磋。琢磨,是加工玉石,先用椎鑿琢,再用砂石磨,這是治之有先后工序,又精益求精,密益求密。
瑟兮僩兮(sè xī xiàn xī),赫兮喧兮(hè xī xuan xī ),瑟,是嚴密之貌。僩,是武毅之貌。赫喧,是宣著盛大之貌。
君子修身治學用功之密,就像加工獸骨或玉石一樣,切磋琢磨,所以其德存之于心,嚴密而不粗疏,武毅而不怠馳;形之于舉手投足,音容笑貌,則宣著而不暗昧,盛大而不局促。
有斐君子,終不可誼兮。這個“誼”是遺忘。君子修身治學到了這樣的地步,自然能感動眾人,人們都敬慕他,終身不能忘也。
“如切如磋”者,道學也。道,是說話;學,是學習。道學,就是講習討論。大家一起講習討論,就是道學。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自修,是省察克治的功夫,時刻自省,切己體察,克己復禮,自修自治。自修和道學,是儒家講的兩個進步路徑--尊德性和道問學。
“瑟兮倜兮”者,恂栗也。恂栗,是戰懼。“赫兮喧兮”者,威儀也。威,是可謂;儀,是有儀可象,可以作為表率,可以模仿學習。
這首詩,是贊美衛武公。曾子引用這首詩并解釋它的意思:
如切如磋,是講衛武公勤學的事,他將古人的書籍和事跡,既自己切己體察,又與他人講習討論,一定要考究到那極精透的去處才算數。
如琢如磨,是講衛武公自修的事,他省察自己的內心,或性情偏與不偏,或意念正與不正,或行事善與不善,務必要見得分明,治得干凈,不肯有一絲瑕疵。他學有所得,自然敬心常存,戰戰兢兢,沒有一絲懈怠懶惰,沒有一時茍且將就,這就是他嚴密武毅之處。
衛武公有敬德在心,舉手投足自然有威嚴,人人都畏懼他;有儀容,人人都效法他,這是他宣著盛大處。衛武公盡學問自修之功,有恂栗威儀之貌,由此德極全備而為盛德,善極精純而為至善,所以百姓都感仰愛戴他,終身不能忘也。
在一個電視劇中,看到這樣的故事,講到一個農村的老婦人,在貧瘠時代,把自己的壽材賣了,換了白面,給你周總理和夫人做了一碗面條,周總理說吃吧,如果不吃,老人家到死都不會開心,另外吩咐看看老人家,家里是不是少了什么?后來發現少了老人家的壽材。總理就待老人家的兒子看著自己吃完面之后,自己出錢讓人把老人家的壽材再買回來,等自己走了以后,再給老人家送去。我們的周總理又何嘗不是明明德之止于至善!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E4114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