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婦女歧視,依舊是世界的重要問題。
道理都懂,但無能為力去改造,大學生的我還想著讓自己“脫貧致富”,早日財務自由無需二十歲還啃老。性別歧視就更加嚴重了,即使是GDP翻了番的中國,宣傳男女平等幾十年,可農村、城市仍然無法完全抹去這個舊時代封建的傷疤。
你以為不可思議,可偏偏有這么一個人,用自己微薄之力,改變了一個國家,把貧困的婦女兒童從絕境中拖出來。他就是“小額貸款之父”尤努斯。
“傳統金融看不見我們”
“資本為什么不從富國流向窮國?”
盧卡斯之謎,通俗說就是發展中國家的預期資本收益率理應比發達國家高,因為這個資本的收益率是會慢慢飽和的,邊際效應遞減,但為何現實中資本還是從窮國流向富國呢。
舉個例子吧,印度的借款者比美國的借款者樂意多付58倍的利息,若單純為了逐利,資本便應該從紐約流向新德里,但實際上,資金的流動卻與之相反,投資更多是流向富裕國家。就好比“大型企業比中小企業更容易得到傳統銀行的融資,富人比窮人更容易借到錢”。
對呀,為什么傳統金融不愿意借錢給中小企業和窮人呢?因為風險。投資不僅需要看回報,更需要看風險。當你承擔更多風險的時候,你必定要求更高的回報來補償這筆風險。當前數據表明中小企業平均壽命更是只有2.5年,很多企業經歷倒閉又無法償還貸款人債務,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例逐年增多,這借貸給中小微企業的風險著實很大,所以融資成本定價也很高。
所以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現在國家扶持中小微企業就必須著力疏通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也不難發現,近期專門針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微型金融機構雨后春筍般成立背后的機遇了。
他不是慈善家,只是想授人以漁,做個社會企業
在貧困的國家,傳統金融看不見窮人,也“看不起”窮人。我就想到了一句話,資本家是吸血鬼,大概是窮人身上“沒血”,資本家也不愿意在其身上花費無用功。
曾經的孟加拉國,饑餓與貧困幾乎扼殺了貧民的尊嚴和生命,他們遭受著富人和高利貸的壓榨,背負著沉重的債務和生活的負擔,即使勤奮地勞動和有著精湛的手藝卻逃脫不了高利貸者的剝削。婦女為了維持生計,需要向高利貸借錢購買生產的原材料,但是高利貸居然還要求低價回收他們生產出來的手工制品。
這個時候尤努斯創舉地成立了“格萊珉銀行”,第一家小額信貸銀行,又是開創歷史的向窮人借貸的銀行。
別人不解,認為窮人拿到錢只會馬上滿足自己的口腹而不再考慮生產,認為窮人不會守信譽和攜款潛逃,笑他肯定會虧。嫌貧愛富不過是人之常情罷了,可雪中送炭也是柔軟人心中不能掩蓋的善意。
他不信,他還驚世駭俗地規定銀行的50%要發放給貧困婦女。而當時婦女的地位低到了塵埃,除了丈夫,誰也不可以見,錢也只能是歸丈夫管,若丈夫想和妻子離婚他只要說三句“我要和你離婚”也就可以名正言順地離婚、把妻子掃地出門。他甚至不能見每一個即將被他改變命運的婦女一面,卻執著又誠懇地帶著女學生游說去游說婦女。
幾乎每一個借錢成功的人,手里拿著錢的時候都激動得說不出話熱淚盈眶,不敢置信“我從來都沒有擁有過這么多錢!”。這區區的幾美元,足以令他們刻骨銘心終身難忘,這不是施舍,這是一種被信任、被尊重的震撼,她們可以運用這些錢,獲得尊嚴和自信,得到自我實現。這是心靈的救贖。
男人們或許會把錢揮霍一空,所以他希望這筆錢借給婦女,而不是她們的丈夫,有人的錢曾經被丈夫偷走了,他跟其他人說不要責怪那個人,這不是她的錯,尤努斯愿意繼續借錢給她,可是前面的債務可以延后償還。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慈善不是施舍,而是要教會受助人如何自己養活自己。
尤努斯還對每一個借錢人提供培訓,還教育他們怎么去運用這筆錢來實現自立。尤努斯覺得自己不是企業家,而是創辦一個社會企業。可是他無意中成為了一個社會改造者,提高了婦女的地位,為一部分人脫貧提供了機會,無形中改造了一個國家,也為世界金融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發展方式。
播下一顆善種,收獲一棵善果,正是尤努斯的善意,使得這“窮人銀行”保持世界最高還款率98%,這難道不是一個奇跡嗎?
第一次把專業相關的東西寫下來,希望你我都有所收獲。
如果感興趣,不妨也看看?維揚卡聊金融 之 開集碎碎念
若學有余,定持續更新。
文/維揚卡的餡餅
如有轉載請聯系作者和備注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