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說清楚任何一句話,任何一個觀點并不 容易,總需要一定前提條件。那怕是最淺顯的道理?比如生死,如果不設置前提條件,你都不能確定生好還是死好?真的會有人生不如死,死里逃生,死而后生等等例外……
——遺憾的是,總有些人不看前提條件和你爭論不休,……
——對于慕言觀點,“文學永遠不是唱贊歌的工具”,“如果誰想用文學來粉飾現實,如果用文學來贊美某一個社會,我覺得這個作品的質量是很值得懷疑的”,我第一次聽到這話就知道他把話說的太過絕對了!任何道理都不能絕對化,正如他自己所言,這是一種偏見。尤其是在這件事上……
——對于我們這個年紀的人(包括莫言)都知道,藝術總是為人服務的,藝術存在為誰服務?如何服務的問題。藝術沒有國界,科學沒有國界是偽命題。人民藝術是為人民服務的,為大眾服務的。比如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但這與他的作品扯不上關系,僅僅只是這句話,只是沒有設置前提條件,只是說的太過絕對。如果多少有個前提?如果多少留點余地?這個觀點原本可以成為經典。事實上,莫言確實有很多觀點成了名言警句……
——果然,問題很快就被司馬南說了出來,文學,當然可以針砭時弊,但也可以歌頌時代,贊美英雄。不能說絕對不能唱贊歌?
——接著,就有了莫言粉絲對司馬南的質疑,他們之間的辯論結果可想而知,原因還是需要前提條件,需要有邏輯。那位忠實粉絲也是忘記了這一點……
——我讀過莫言的大部分作品,包括他自己認為獲獎最關鍵的《生死疲勞》,他很會講故事,語言也很豐富,情節也足夠離奇。但要說主題?很不容易看出來。不要說我不懂?因為文學就是寫給大眾的,如果大眾看不懂那就是尖端藝術,那就是少數人的東西……
——再就是,對諾獎這個東西,也不必過份迷信,包括所謂國外,所謂國際的任何獎項都一樣,誰在評?怎么評?幾千萬人喜歡反對就是國際標準?十四億人喜歡反對就可以忽略不計?還是要看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