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的崛起也伴隨著一大堆介紹知識管理的公眾號,我們這幾年看過太多知識管理的分享,明白了一些道理,每每對自己本來的觀念沖擊也蠻大。但還是會忽略一項基本功,就是清單式思維。清單式思維是所有知識管理技能的蹲馬步,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基礎。
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一開始是來源于工作。去年我換了工作以后,面對新的業務和事情,太新、太多、太亂!很多事情撲面而來,雖然也有同事可以教我,但往往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所以我只能嘗試自己整理并列出清單。無論是所需的材料,還是所需的步驟。
整理出來的好處有三個,一個是使得自己記憶的負載降低,拋棄掉一些無效記憶,凡所需步驟工作,只要看清單即可,避免自己遺漏。第二是便于之后調用,以后再碰到相同任務,調用清單即可。第三就是容易溝通,之后同樣的任務,交給別人、或者讓別人協助,直接給出清單,清楚!高效!
最近,我對清單式思維的認識又升華了。這幾天參加了李叫獸的14天訓練營,李叫獸是我所特別崇拜的一位商業分析與文案達人。他在訓練營上傳授的技能,我覺得就是很強調清單式思維。如果我剛才講的,還只是工作中的一種清單思維,那這里,就升級為了一種思考的清單式思維。
首先,清單式的思考,可以啟發你的思考,擴展你思考的邊界。這類似于數學中的一種尋找答案的窮舉法。
舉個例子,比如商業分析上,要尋找我們的產品或者服務能滿足用戶什么需求,那么李叫獸首先總結了一套需求清單,一般來說,所有的產品或服務能滿足用戶無外呼十大類需求。然后當你分析滿足什么需求時,就可以把這10種需求都去套一遍。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就是有可能本來你沒想到的點,通過強制的,這種清單式的一個個套,就能啟發到你,我試過,效果很好。
第二,清單式思考,可以用于自檢。剛才提到的是啟發,但啟發后,你想到的需求靠不靠譜呢?李叫獸又設計了六大類問題清單,通過自己詢問自己這六個問題,來綜合的判斷靠不靠譜。
細細一想,我們的思考不就是這樣嗎?美食家吃一道菜,不就是從色香味這系列問題去判斷嗎?風險經理思考一筆信貸合適不合適,也不是從各類問題上進行判斷嗎?只不過有時候我們太熟練了,把這些問題清單內化成自己的潛意識而不自知。
我發現,所謂的專家,都是有一套自己的清單思維模型,碰到問題除了清單過一遍(可能他自己都沒意識到)之外,如果發現問題的答案或者結果與自己的判斷有誤,那他可能就會下次修正自己的清單。通過不斷的迭代自己的這份清單,慢慢成為更厲害的專家。
巴菲特的好朋友窮查理一樣有他一個所謂錯誤清單,其實就是思考投資的清單。有了錯誤清單,碰到投資問題過一遍,你就知道哪個項目靠譜哪個項目不靠譜。
清單式思維可以使你省力,可以啟發你,使你找到你思維的盲點,并讓你自檢觀點。如果沒有這樣一套清單式思維,我們很多時候都是腦袋中碎碎念地瞎想。
同時,清單式思維也就解釋了為什么經驗那么重要,正是因為大量經驗的積累,才能讓一個人用熟清單,能夠快速辨別答案,并可以不斷修正。同時,也解釋了為什么有的人有著幾十年經驗,但仍然成不了專家,因為他的經驗從沒有幫助修正他自己的清單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