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最大的特點:一旦發(fā)現別人的好習慣,就會立刻將這個習慣變成自己的。
在早晨采取怎樣的行動,養(yǎng)成怎樣的習慣,是做搶先一步的人,還是做落后一步的人-其中的差距決定勝負。
早晨四點鐘起床,就能集中注意力做自己想做的事,這兩個半小時相當于普通商務人士一個上午的工作時間。
“3-8”式活法:上午八小時,下午8小時,晚上睡眠8小時
生理學角度,早上荷爾蒙分泌更旺盛:腎上腺髓分泌的“腎上腺素”,與腎上腺皮質分泌的“腎上腺皮質類脂醇”,是兩種讓人精力充沛的荷爾蒙。分泌的高峰期正好是早上7點左右。深夜的分泌量只有高峰期的1/3。
人應該晚上8點多睡覺,早上4點起來--這才是對身心最理想的生活節(jié)奏。這種節(jié)奏,是人類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逐漸形成的,已經融入了人類的DNA。無論農業(yè)技術變得如何先進,如何現代化,農務的人至今仍保持早晨4點起床的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能縮短睡眠時間的是“JOB”不是“WORK”
工作大致分兩種,而區(qū)分的標準,就是“質”與“量”。只能用時間來衡量的工作,用英語說是"JOB",也就是所謂的“簡單操作”。而那些事業(yè)有成的工作,是“WORK”,這才是真正的“工作”,而不是“操作”。
所謂的“WORK”,就是要用動腦子完成的工作,別人關注的是你的工作“質量”,當然也就是你的時間“質量”。
當你喜歡手頭工作,大腦會分泌出一種叫β-內啡肽的物質,即使你不睡覺,也可以幫助你支撐一段時間。
注意力是一種爆發(fā)力,無法長期堅持,所以我們需要用三小時為大腦休息充電。
芝加哥大學研究人員克雷特曼和德門特發(fā)現人類睡眠模式:健康的成年人有1.5小時的“REM睡眠(快速眼動睡眠)” 和1.5小時的“Non-REM睡眠(非快速眼動睡眠)”,不斷切換。
我們一旦掌握這個模式,需要熬夜時候,就能在短時間內快速為大腦充電。
“健康熬夜法”:將三小時的睡眠時間視為一種投資,每次熬夜之前都先小睡一會兒。
歷史上著名的“少睡人士”是拿破侖與愛迪生。睡眠的質量不應該用“時間”標準去衡量,而是應該根據“熟睡了多久,醒的時候是否神清氣爽”來判斷。
利用體感時鐘,睡覺前拉開窗簾,就能讓陽光把你叫醒。
清晨解決問題的排列秩序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生物節(jié)奏,明確知道自己的能力會在哪個時間段充分發(fā)揮出來,就能事半功倍。
決定工作順序:重要的工作,緊急的工作,能拖的工作。
工作回報要點:簡單扼要。聆聽者需要認真傾聽。
對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使得自己能更投入工作。
“干勁模式”和“工作模式”的峰值,是早晨7點前后。
科學三餐,高效使用大腦
大腦的營養(yǎng)源是葡萄糖。大腦“吃到”了葡萄糖,記憶力、理解力就會提高。大腦生理學研究現實:葡萄糖輸送量最大的時間段,早起的人為4個小時,而夜貓子只有三小時。
早起,就能吃好早午晚飯,這樣一來,大腦就會早午晚迎來一次峰值狀態(tài)。
大腦生理學觀點來看,午飯后的峰值在下午兩點到四點出現。這段時間的大腦能得到豐富的葡萄糖,靈活程度是最高的。這個時候就可以做最難的工作,需要動腦子的工作。
成功人士熱愛早起
尋找和你相同習慣的人,擴大自己的視野。
同樣類型的人聚在一起,是無論如何都想不出新點子的。?
?組織本來就是“將平凡人聚在一起,創(chuàng)造非凡結果的系統”,就能催生出金點子與好創(chuàng)意。
堅持早到公司,會拓寬人脈關系。
隨性而動,一大早學習事半功倍。
大腦生理學研究結果顯示:晚上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及早上的三成。無論是注意力還是策劃力,都是早上優(yōu)于晚上。
埋頭苦干,讓自己沒有時間胡思亂想,建議大家多受點刺激。學習、信息、人......這些都是刺激,在不斷接受刺激的過程中,逐漸將自己的目標具體化,這才是重中之重。
當今社會乃是信息社會,刺激自己的機遇如空中繁星,數不勝數,利用清晨,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并實現它。
每天的工作是自己寫作靈感的寶庫,也成了“案例分析”,積累經驗會成為一大樂事。
專注某一個領域,就能出書。
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人就是這么一種動物,而動物會根據本能行動。
質疑式的閱讀方式,能夠更接近事實的真相。培養(yǎng)出自己獨特的與閱讀方式才是真正的“學習”
看書并非接受作者的意見,而是尋找書本的弱點,與作者展開一場戰(zhàn)斗。創(chuàng)新的利益掌握在創(chuàng)業(yè)者手中,關鍵在于“求異”,這樣也可以說是策劃人的生命線。
速讀是需要訓練“眼感”的,清晨看你特別想看的書,當做熱身運動。
促進大腦運轉的運動。人體約有四百塊肌肉,使用一半以上肌肉的運動稱為“全身運動”。散步時需要動用六成肌肉,是真正的全身運動,散步可以充分刺激大腦運轉。
危機是轉機。只要掌握倒推的方法,就能成為能干的人
找到活用“一大清早”的對手,對方成為你的引路人。
早晨的靈活用法,能在信息、學習、晉升、財富和人脈上都大獲成功。而成功的秘訣在于“四點起床”。
個人讀后感:
特別喜歡那段關于危機就是轉機的內容描寫,大部分人都希望能順順當當,但危機恰恰是能發(fā)現問題所在,并突顯自己的個人能力。
很多時候,真正了解一個人就是在危機頓發(fā)的時刻,此人的反應和行事風格就是完全體現了他的工作和人生態(tài)度。轉敗為勝體現了個人抓住危機并轉折的能力。
作者提到的質疑式閱讀,結合我現在看的《思考提問》,通常我們都是海綿式的思考,顧名思義就是像海綿吸水般的思考;而現在提倡的是淘金式的思考,也就是一種批判思維,這種思考方式才是真正幫助我們閱讀提問,找到觀點的真相。
找到活用“一大清早”的對手,也是提醒作者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彼此來自不同的行業(yè),但是因為相同的習慣,大家成為一個團體,不同領域的視角可以擴大團體中每個人的思維邊界。 ?
我是旅行愛好者,也是源于多年前的極地旅游,而認識了一大幫不同地區(qū)不同行業(yè)的旅行愛好者,有國土局、開發(fā)商、中央電視臺、戶外探險等等,他們的工作領域和我甚少有交集,但是因為各自相同的興趣使然,我們都彼此成為很好的朋友,雖然平時甚少聯絡,但是在艱難的旅行環(huán)境中建立起來的那種情感,患難與共,是彼此心緒鏈接的焦點。他們非常態(tài)的旅程,也是不斷刷新我對旅行的認知。
專注某個領域,就能出書。 ?目前我專注自我成長和家庭教育這一塊,我在家長群里的各種問題解答,也是不斷地打通我以往的所學內容,將靈性、情感、兩性、兒童教育、青春期心理學等各個方面的知識融會貫通,不斷地推動我的認知架構升級。他們觸碰式的提問,使得我可以經常復習以往的知識體系,并且推動我更多的實踐。而文字的輸出,倒逼我輸入更多的知識并內化。自己的成長通過文字不斷地積累,也能影響更多的讀者。
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4點起床,但是作者這段“成功人士最大的特點:一旦發(fā)現別人的好習慣,就會立刻將這個習慣變成自己的”,是告訴讀者,我們和成功人士的差距,是在于我們是否具備行動力。
很多人厭惡改變,而我喜歡改變,改變意味著不斷創(chuàng)新,意味著我可以遇到更優(yōu)秀的自己!
我一直在行動,只是行動的速度還不夠快,我希望自己能改變地更快更好!加油!為自己!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