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第二(2.5——2.8)
2.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譯文:孟懿子來問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說:“孝就是行為不違背?!被厝サ臅r候樊遲駕車,孔子對他說:“孟懿子問我什么是孝,我跟他說不違背就是孝?!狈t問:“您指的是不違背什么?”孔子說:“不違背禮啊。父母健在的時候,孝就是行為合乎禮;父母去世了,孝就是葬禮合乎禮,祭祀合乎禮。”
隨記:孟懿子是魯國三桓之一。魯國的兄弟四支,伯仲(孟)叔季,老大當魯國國君,其他三支就是三桓,輔佐國君治國。但是孔子那時候,三桓僭越,魯國國君沒有實權,基本是老四那一支在掌控國政。孟懿子的父親去世前留下遺囑,讓兒子跟著孔子學禮。于是孟懿子就來向孔子學習了,但是不屬于孔子的學生,后人也不把他們列入孔子弟子的名單里,《史記》就沒有記錄他們的名字。可能孔子就相當于顧問之類吧,有問題咨詢,沒問題時候也不像其他弟子要隨侍。
孔子跟孟懿子說的時候沒說清,回去的路上又對學生樊遲闡述的更明確??梢娍鬃訉γ宪沧邮怯蓄檻]的,認為他們在“孝”方面的做法有問題,但是很難當面說清。再一看內容,的確,孔子對孟懿子“不違”即是孝,這個“不違”,后人都有各種理解,有說“不違父母之志”的,因為“三年無改于父之道”,有說“不違父母之命”的,都有。孟懿子當時肯定也稀里糊涂。但是孔子對樊遲的解釋則是明確點出了“不違”的內容,那是不違背禮。不管是行為,還是葬禮、祭祀,都不能違背禮。但是魯國長期以來都是三桓把控朝政,僅從這一條來說就是僭越,就是違背了禮。所以孟懿子問孝,孔子真想跟他說的就是“你們從根兒上就是違背了禮,還好意思問孝?”那這話說出來就是點火,所以孔子也不能當面說,只能含含糊糊地來一句
“無違”,讓孟懿子自己想去吧,結果自己還沒忍住,回去路上就跟樊遲挑明這件事。
孔夫子,真是生不逢時。
2.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
譯文:孟武伯來問孔子什么是孝??鬃诱f:孝就是除了身體健康,父母其他都不用擔心,沒有后顧之憂。
隨記:孟武伯是上一條里孟懿子的兒子??磥砜鬃雍兔匣讣谊P系不錯,爺孫三代都把孔子做顧問。孟桓家似乎一代不如一代,孟懿子來問孝,孔子還含糊其辭,孟武伯來問孝,孔子這時候大概是晚年了,也大約是實在看不過去了,話說的很重,“別讓父母擔心你出事就行了”,孟武伯的心情一定很復雜。
2.7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子游問孔子什么是孝??鬃诱f:“現在有些人說起孝,就以為是養活父母就叫孝。可是啊,即使是畜生也能養活它的父母啊。不敬愛父母,人和畜生還有什么區別呢?”
隨記:子游就是言偃,孔門十哲之一,孔子晚年的學生。他和子夏都是以文學稱世的。
孔子這話說的很明白,孝就是要敬愛父母,也就是除了物質上的供養,更要精神上的贍養。烏鴉尚且反哺,何況萬物之靈呢?
2.7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譯文:子夏問孔子什么是孝??鬃诱f:“臉色難看。有事情的時候,年輕人多做一點;有好吃的,老年人多吃點,你以為這就是孝?”
隨記:子夏也來問孝。子夏是很重義的人,一絲不茍,知行合一??鬃釉洷容^他和子貢,說“我去世后,子貢就不再進步了,子夏則還能進步”,原因就在于子夏自我要求嚴格,對朋友要求也嚴格,“無友不如己者”,所以朋友雖然少,但是始終保持高品質的朋友圈,對提升自我有幫助。而子貢則擅長辭令,交游廣泛,與社會各色人等都有交情,朋友圈雜亂,容易受影響。
子夏性情茍直,想必平時待人接物時臉色未必和悅,孔子指出他這個問題,“就算好吃好喝的供著我,你以為就算孝了嗎?”
四人問孝,題目雖然一樣,孔子的回答因人而異,這是孔子作為一名教育家的偉大之處。另一方面來說,“精神贍養”這事,從古至今,都是一個社會問題。不然,二十四孝圖也不會如此廣為傳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