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說,走到30+,覺得自己終于有資格可以裝逼談談人生了。
為什么要寫作?
從現實來說,寫作是我從事職業的基本技能之一,畢業以來無論工作職位怎樣變化,總是以碼字為根基,向外輻射一個圓,形成我職業生涯的范圍。很慶幸,這個圓越劃越大,而圓的中心,始終是我安身立命之本。
寫作還可以短暫從現實中抽離,在文字的王國里自由表達,自娛自樂地做一個精神貴族。誰不是除了眼前的日子,還向往著詩和遠方呢?沒想過成為一個作家,但是一直想通過寫寫寫開辟一條心靈的自由之路。
最重要的是,寫作一直伴著我的成長,完整記錄著我的人生軌跡:
一直以為,當一個人往回看的時候,來路清晰,是一件幸福的事。
從中學起就一直保持著寫日記的習慣,有時是一個字,有時是長篇,一直寫到工作,從20年前的本本涂鴉,到今天的微博、微信,幾乎每一個重要的當下,都有記錄,我之所以是今天的我——有跡可循,源頭清晰。
遇到挫折時,反省總結,看看這些記錄,總能發現問題的思想源頭,想法上調整了,行動的改變相對容易。
前路迷茫時,靜下心來,查看一路的軌跡,會有一種撥云見日、豁然開朗的感覺。知道了“我從哪里來、我是誰”,再解決“我要去哪里”的問題,容易得多。
很慶幸,這個與內心溝通的習慣,讓我在預設的人生軌道上總不會偏離太遠。
為什么要持續地寫寫寫?
簡單來說,就是喜歡總結,多年來已形成習慣。我其實有點輕微的總結強迫癥。感謝互聯網時代,讓我感受到分享的力量和快樂,如同朋友姑娘的樸素童言“三個人的快樂和一個人的快樂是不一樣的”。人生百年,瞬間光華,獨善其身固然好,可是眾樂樂,也是入世修行的必經之路。
其次,為了磨練心性,保持有節奏的專注狀態。
這是個變化很快、傳奇很多的時代,但是身處其中,心性也很容易變得浮躁。踏踏實實做一件事,保持自己的節奏,已經成為奢侈。
專注的同時,保持節奏,持續堅持,是我認為的最理想的做事方式,也是最適合我的做事方式。
初衷之三,建立一個自己的坐標,發射自己的信息,也方便接受信息,與這個世界更高效地互動,萬一吸引到相同頻率的小伙伴一起來玩,就賺到了。
傳統人際關系逐漸過渡到多元社交時代,一方面,人與人的現實溝通成本逐漸增加,走進一個人的內心成為一件困難的事,我們如此渴望深度交流,卻又如此畫地為牢。
于是,互聯網給了我們尋找同類的捷徑。
我的態度就是:與有緣人,做快樂事。有緣人,就是交流和相處不費力的人。同時對所有的生命,予以尊重,對其他的圈子,保留好奇。
日后,你若不喜歡,一定要取關,省下時間,去找你的所好,不要把生命浪費在不喜歡的人和事上。
現在,你喜不喜歡,我都先入為主了,你的深夜時光,我注定要插上一杠……
嚇你們的,先關注著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