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記得第一次讀李笑來的《把時間當作朋友》時是在三年前,畢業后初到北京,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工作,千頭萬緒一時理不出來,看著書名,覺得新奇,也許有用,但看完之后卻覺得這不是一本太“時間管理”的書。當此次看完內容大幅完善的第三版后,感到整個過程都是作者與自己在真誠溝通他對于一個普通的年輕人在現實中的成長建議,這遠比所謂的“成功學”以及“時間管理”“人脈管理”等等速成技巧的書來得真實。
? ? 記得畢業前與朋友一起去看望一位學界的老前輩,并向她請教對于年輕人有什么好的建議,她只說了四個字“不要浮躁”。當時還未能完全理解這四個字的真義,直到經歷了幾年的職場磨練,遇到不少刻骨銘心的事情后,才開始對這四個字再次反思。
? ? 對于大多數沒有背景沒有天賦沒有過強能力的普通年輕人來說,到底應該怎么成長?
? ? 作者前兩章的標題分別是“問題”和“困境”,這樣的開頭也許契合大多數讀此書的年輕人。為什么很多人勤奮但仍一事無成?為什么很多人有想法就是沒行動?為什么時間管理的那些建議見效不大?當看著時間一天天流逝,自己覺得還什么事情都沒做出來的時候,浮躁的心態便蔓延開來。作者首先就批駁了這個看似正確的概念,時間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流逝,我們無法管理時間,我們只能管理自己。當那些時間管理的技巧要求我們多去做重要而緊急(或不緊急)的事情,我們連什么是重要而緊急(或不緊急)的事情都分辨不清楚,忙碌只能是瞎忙。問題在我們自身,在我們自己的心智模式上有偏差。有很多自己看似“正常”的想法其實嚴重阻礙著我們的成長。
? ? 是不是什么東西都越快越好?尤其是在這個浮躁的年代,什么都講究“速成”,浮躁的心態來源于人希望自己的欲望馬上得到滿足的天性。但什么都速成絕無可能,很多事情都是有一定規律,有階段性的。把無知當作無視,換來的只能是無效。能力與欲望需要平衡,我有與我要也需要平衡。如果沒有無窮的能力,無限制的欲望只能帶來失望。
? ? 還有些想法也需要反思,完美永遠不存在,接近完美才是應該去追求的。未知永遠存在,忍受未知所帶來的對不確定性的恐懼是進步的必要代價,所以有時勇氣比理性重要。現實不能馬上改變,老是把“當前工作不是自己的理想”為借口在當下得過且過,沒有任何積累,只會一事無成。懷有夢想的時間越長,沉沒成本越大。做好當下和為長期目標積累需要平衡,現實的理想主義者是大多數人的應有選擇。
? ? 對于理想,需要從現實中的一小步開始,有效利用當下的時間。比如計劃做一項任務,首先看是熟悉的還是陌生的,如果是陌生的,預留時間是必要的。SMART原則在具體環境下還是適用的。但自己有時太迷戀做計劃,但其實計劃的時間太長,沒有精準的目標和行動方法,最后會流于形式,越短的計劃對人的指導意義更大。還有就是不少事情其實不需要計劃,當對這件事情都不了解的情況下做計劃只能是紙上談兵,先行動一段時間再反思計劃更為可行。
? ? 其次是及時行動,拖延的根源在于恐懼,包括內部的和外部的。內部的恐懼在于只要開始做一件事,一個人就面臨做錯的風險。但拖延癥嚴重的人往往以為成功做成事的人都是直接一步到位,自己做不好的話,從而懷疑自己的能力。害怕自我懷疑的根本原因在于不愿意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但不完美本來就是常態,但人可以通過歷練提高能力,接近完美,這一點認識其實非常重要。此外,外部的恐懼在于過分在意他人的負面評價,關鍵是我們要分辨哪些是建設性的負面評價,哪些是非建設性的負面評價。對于前者,一定要從自身去反思;對于后者,我們完全可以置之不理。沒有人能令所有人滿意。
? ? 再次才是關注如何高效率做好事情本身,有一點就是對困難應當有預期。逆境中的收獲往往比順境中更有價值。
? ? 上述所說的只是構成理想的一小步的通式。但是理想的達成,不僅有外部因素,從個人來說,一些基本能力是必要的。
? ? 首先就是學習和思考能力。我一直認為大學能教給我們的不僅是專業知識,更重要的學習和思考能力。有了后者,任何知識都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學習,任何情況下都知道如何決策。個體經驗有限,需要去學習和借鑒,不僅是讀書聽課,還有從實踐中去觀察別人是怎么做的。但有不少知識,社會主流很認同,但其實是有悖于邏輯的。
? ? 我們應該在多大程度上相信權威?最近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后,馬云很火。隨便到哪個書店一看,到處都有關馬云的書籍,什么《穿布鞋的馬云》、《馬云內部講話》、《這些年,馬云犯過的錯》,如此云云。成功者往往都有引人膜拜的魅力,但值得膜拜并不等于他所說的任何話都是對的。成功者會有意或無意不說某些話,還經常會把一些話夸大。就像一個家境很差但經過奮斗,最后獲得很大的成功(通常是財富、權力或地位)的人,往往習慣于夸大早期的困境,越困難越好,一方面凸顯自己的出眾,在這么困難的情形下還能混出頭,另一方面讓一些不愿努力的人們在平庸時有自我安慰的借口“瞧,我沒經歷那么多困難,我平庸也就理所當然”。
? ? 成功不能復制,成功只能相對的借鑒,而且這還是建立在一個人獨立思考理解后覺得有用的意見在適合的條件下去借鑒。成功者的話只能是用來輔助獨立思考的,而不是盲目照搬的。自己覺得學習一些邏輯學知識非常有必要,這會讓你的思考更接近于真實,更多避免諸如偷換概念、以偏概全、訴諸權威、訴諸無知、循環論證等基本的邏輯錯誤。書中作者專門列出一節說明辨析感悟的重要性。因為很多人沒有把“道理”和“感悟”分別開,道理是來自普遍經驗,而感悟來自個體經驗。經常在微博或者微信上看到某某名人的一些觀點,或者是新聞中堆砌的一些專家觀點,但仔細一看,你會發現很多觀點缺少論證,或者缺少有效完整的論證,這樣的觀點對現實往往起不到任何指導作用。尤其是在信息泛濫的網絡時代,人們都忙于刷新,忙于接受不用太費腦子思考的碎片化觀點和圖片,至于說觀點本身有道理與否,變得不那么重要。因為也許下一分鐘人們已經忘記剛才看到了什么觀點。
? ? 個體成功離不開外界的幫助,與他人有效交流的能力也顯得很重要,作者也專列一章說明。交流的第一步不在于說,而在于有效地傾聽,不帶成見,就事論事,互相理解,這怕是最容易理解做起來也最難的原則。人是情緒化動物,能盡量減少情緒化對交流的影響,會取得更多有效的交流。
? ? 作者在最后談到應用。其實,成長是一攬子事情。理想也好,心態也好,能力也好,思想也好,都需要不斷地調試來適應這個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叵氲阶约盒r候的夢想,近一點的話是三年前的理想,都會發現理想在現實中走形。走形是正常的,但不要隨大流的扭曲。作者說到,人們都想去做有興趣的事情,但往往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這點我承認,但是成功不僅僅是靠興趣,還要靠天賦和運氣。越是要做大的事情,越是需要克服很多困難,越沒那么有趣。此外,做好頂多代表優秀,但同時又有天賦的情況下努力去做,才有可能做出卓越的事業。正確的自我認知,把自己擺正位置,永遠都是人生最困難的事情。
? ? 談到方法對于成長的作用時,作者更相信勤奮和堅持。熟能生巧,放到哪一塊都適用。對于成長中的痛苦,其實有時人們喜歡放大自己的痛苦,比慘在有的時候還是有一定正向作用,但過度使用則變成不求上進。它的對立面就是攀比,由于各個方面永遠有比他更優秀的人,過度的攀比讓自己活在嫉妒的痛苦中。另外,人們在事后又習慣把痛苦忘得干干凈凈,吃一塹,卻沒長一智。這當中有著大腦“痛苦遺忘”機制的作用,但對于一些深刻的教訓,一定不能忘記。
? ? 此外,作者還對一些成長問題提供了建議,比如良好人脈的關鍵在于交換,如果自己沒有什么資源,好的人脈是難以持久的,誰都不喜歡“被不公平交換”,所以打造自己,就是打造人脈。還如人不可能在每個時刻都是完全正確地認知自我,適度的自卑和自負都是正常現象,越是優秀的人越是這樣,關鍵是看這種心態對于成長的影響。還有就是人生不存在僥幸,大多時候很枯燥無趣,堅持和耐心是有必要的,以及健康和家庭以及一些責任也應重視。
? ? 當然,再有道理的觀點只能提供啟示,對現狀的改變更需要行動。年初信誓旦旦地寫了一篇“行動的意義”,現在看來很是汗顏,當行動在沒有在有效的心智模式指導下,只會變得盲目做事,浪費時間。再高大上的理想,都得從當下一小步開始。任何成功都是需要積累,積累的長期過程需要堅持、耐心和勇氣。做事需要考慮外界的意見,但更重要的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認同,在正確的時間去做正確的事情,少留遺憾,怕是值得可取的態度。在這附上書中很喜歡的一段話:“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長。如果“成功”是與他人比較的話,那么“成長”則是與自己比較——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之間的比較。后一種比較顯然比前一種對個體來說意義更大,也更能夠帶來更加踏實的幸福感”。
? ? 在成長路上,相信我,你并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