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人生千劫,修一世禪道,??始成靜謐堅韌的一服茶。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若不是最后那位美麗的高麗女人,《尋訪千利休》便完全是一部高雅得不接地氣的小說。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蒸青色的扉頁如一碗碧綠的薄茶,娓娓道來圣人的一生:

? ? ? “ ?他被日本人奉為'茶圣',得天皇賜名“利休”。

? ? ? ? 六十歲時,他侍奉關白豐臣秀吉,

? ? ? ? 盛名如花,從者如云。

? ? ?七十歲時,他被豐臣秀吉勒令切腹,秀吉曾言:只要他肯低頭妥協,便可免于一死。

? ? ? ? 他沒有絲毫妥協的道理,

? ? ? ? 只因為,這是一場與“美”有關的論戰,

? ? 他發誓要讓天下人見識到“至美”的深淵。

? ? ? ? 在人生最后的茶席上,

? ? ? ? 他用指骨做炭,

? ? ? ? 黑暗中浮現出一張女人的臉,

? ? ? ? 很久以前某一天,他讓她喝了茶,

? ? ? ? 也是從那一天起,

? ?千利休的茶之道,開啟邁向'寂'的世界。”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 茶,從宋滅以后,日本與中國便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 ? ? ? 當朱元璋變革的飲茶方式遠渡重洋傳到日本時,小他百余歲的千利休早已將他的“寂茶”遍地開花,在日本成就了不可撼動的地位。

? ? ? 幾百年來,“茶”在中國推陳出新,建立起龐大的體系,不斷完善口感、豐富品種,烏龍青茶、龍井綠茶、正山紅茶,乃至曾登不了大雅之堂的黑茶,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從清泉初沸到喜聞幽香,“茶藝”文化蔓延開來。

? ? ? ?而在日本,從千利休將“和、敬、清、寂”總結為日本茶道精神之時,便代表著日本茶道將宗教、哲學、倫理、美學融為了一體,進而深深的改變了日本人的審美。飲茶不僅僅是飲茶,而是修“道”。

中國走上了“茶”之路,而日本走上了“道”之路。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到日本,最喜歡的事情便是到寺院尋一碗抹茶。飲茶之處必然有一處精致的庭院,院中或是一株松柏,或是一樹紅葉,搭配著翠綠的苔蘚和靜謐的枯山水,在充滿了儀式感的過程中,燒水、點茶、吃茶、行禮。

“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p>

? ? ? ? 凝重而不規則的黑樂茶碗中仍是那一湯流傳數百年的碧綠抹茶,唯有薄與濃之分,比不上龍井的甘醇、正山的香郁、普洱的醇厚,比起千利休點的那碗茶,或許只是沒有那么苦而已,但抹茶已走出了一條與其他“茶”截然不同的道路,亦可俗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糕點、甜品,又可高雅到千家手中那一碗蘊含著日本美學精神的“茶”。這也要歸功于愛鉆研的日本人,他們用“一期一會”的精神,專注無雜地將抹茶做到了極致。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 茶,本就應該是苦的,若非如此怎么悟道。

? ? ? 也許千利休便是這樣看待茶這一樁事的,

? ? ? 從一位魚鋪商家的紈绔子弟,

? ? ? 到成為日本戰國時期兩代霸主的茶頭,

? ? ? ?期間經歷的種種事,

? ? ? ?都是他“美”的根源。

? ? ? ?慧可斷臂、達摩焚身,

? ? ? ?不經歷練,

? ? ? ?又怎能體味茶中的真諦呢?

? ? ? 茶只是一個載體,悟道才是飲茶目的。

? ? ? 想想若非千利休的影響,日本會不會也走上了明朝泡茶而飲、普及天下的方式呢?誰也說不清楚,但那便是極大的遺憾了。

? ? ? ?茶,既要有中國的百花齊放,又要有日本的獨樹一幟,才顯得更加有趣。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說到日本茶道,作為成都人,不得不提一位近在咫尺的禪門巨匠圓悟克勤。

? ? ? ? 聰明的一休哥將他的墨寶送給了弟子村田珠光。

? ? ? ?當珠光禪師將這幅墨寶珍重的掛在茶室壁龕的那一刻起,茶與禪便從此開啟了日本的茶道之路。

? ? ? 這幅墨寶是日本茶道界至高的寶物。

? ? ? ? 而這位法名克勤的禪師晚年所在的昭覺寺,

? ? ? ? 如今依舊香火不斷。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專題:茶香】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國的茶文化。 而中國寺院的喝茶、茶湯禮的盛行,是禪學與之結合的現實前提;日常生活中...
    南陽雅月閱讀 3,021評論 3 9
  • 【日】布目潮渢 著,蔡毅 譯【俱舍制作】(編選、錄入、校對、排版、配圖) 說到中國茶,綠茶應該是主流,但在日本,最...
    俱舍閱讀 2,417評論 1 7
  • 要說現在世界上哪一家的茶道文化最被人廣泛熟知的話,那自然是島國的茶文化了。茶文化對他們來說是從中過這里傳過去的舶來...
    茶誦閱讀 1,973評論 0 1
  • 才步海棠詩,卻遇棠花棄。幸有納蘭垂手牽,重把棠花倚。 海棠發新枝,才子佳人藝。古韻詩詞夜夜評,共雨棠花麗。
    潘蔚閱讀 550評論 0 12
  • 書店逐漸被網絡占據,年輕人們享受著來自網絡多姿多彩的篇章。 我們蕩漾在這不計其數的網絡文中流連忘返。 讀書是一件好...
    道書矛閱讀 455評論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