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得到上聽了許岑有關《高效學習》的一個課程,課程內容質量還是很高的,有不少干貨,所以分享一下。
高效學習的核心:設定目標+將目標碎片化+專注+及時反饋+跳出“舒適區”進行訓練
具體步驟:
1.設定一個學習目標。
這個目標可以是工作或者生活中的難題。你一定要明確,他解決了你什么難題。
比如說,你想要學英語,但你不知道這個什么場景下會用到,只是覺得別人說英語的樣子很帥,那你很可能會堅持不下去,因為它在生活中的優先級并不高,很快就會被別的事情給替代了。但如果是解決你生活中比較迫切的問題,比如你要出國,雅思必須刷過6.5,那你就可以開始了。
但是如果你就是很想學一個東西,并且它好像也沒在什么場景下使用,怎么辦?給自己制造目標,并且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人為制造放棄的沉沒成本。比如說,你要學吉他,可以把能夠為喜歡的人彈奏XXX曲子當作目標。如果你沒有喜歡的人,也可以以能夠在年會上表演為目標。畢竟會樂器的小哥哥/小姐姐真的超級迷人啊!!!此外,花錢買超出你現在預算的吉他,越貴越好,這樣會給你一種儀式感,并且覺得放棄了肉疼。
2.定義要學到什么程度。
當你知道要學的這個東西要在什么場景下使用的時候,就可以定義清楚,自己要學到什么程度了。
比如說以考試為目的學某門課,那就應該弄清楚這門課的考試難度、題型分布、考點分布;為面試準備某個領域的知識,就弄清楚面試可能會詢問的方式和考察深度;為了給女神表白而學某個樂器,就要練到熟練彈奏出表白時用的曲子的程度。
定義清楚之后,這個就是條線,無論用什么學習方法,我們的核心目的都是都要跨過這條線。
3.將目標拆碎,針對細節反復訓練。
拆碎目標是避免無效學習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它能幫助你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強迫自己把短板提高。
以我自己為例。之前練琴,明明每次都練很長時間,但沒什么提高,也沒從中什么成就感,很快就放棄了。主要問題就在于每次練琴,都是從頭開始,練到結束,中間有不熟練的地方就混過去,再練下一遍,始終沉溺在自己的舒適區里。
按照高效學習的方法論,練琴應該將曲子拆成每一個樂句。可以每次只練習一個樂句,對于自己不熟練的地方反復進行訓練,最后再將樂句串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曲子。
4.給自己制造反饋。
無效練習和有效練習的一大區別,就在于有效練習能夠不斷地進行反饋。先去做這件事情,然后知道自己好的地方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在哪里,從而知道怎么去進行提高。
制造反饋的方法有很多種,像考試這種方式就是最簡單直白的。學樂器的,可以自己錄下來彈的曲子;健身的,可以自己錄視頻,分析自己的動作;學某個領域的知識的,寫文章進行總結;看書的,寫摘要。此外還有剛剛說到的以教為學,在輸出給別人的過程中,就可以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沒弄懂了。
此外,要盡可能找到這個領域中最優秀的專家/高手/經典書籍,要和這個領域內的最高水平進行對比,獲得高質量的反饋。
5.直奔大師
許岑在這里說了句很有意思的話,“要到哪里去,就從哪里開始。”
如果從0開始的話,大概率上當你剛入門,你就會直接放棄了。但是當你直接從目標開始,你就會對這個東西更感興趣,可以迅速驅動自己做這件事情,成功的概率也就更大。比如說,如果我要學鋼琴,目標是能夠彈奏出《卡農》,那我就直接去學卡農,在練習每個樂句的過程中掌握技巧,而不是重復枯燥無味的指法和識譜的練習。這樣,當兩三個月之后,我可以熟練彈奏《卡農》,我能夠從練琴中獲得成就感,放棄的概率就會低很多。而且在練習過程中也學到了基本知識,再去學別的曲子也會更順利。
6.碎片化學習
一個知識能夠達到可用的程度,一定是形成了一個知識樹,有樹干、樹枝、樹葉,自成體系。所以很多人都表示,碎片化學習沒有什么用,因為這樣的學習就像是撿了一片片的樹葉,知識是零碎的,既沒有應用場景,也沒有達到應用水平。
這個誤解其實是我們在碎片化時間本身的方式有問題。我們常常會在朋友圈,知乎隨機獲取各種信息,獲取之前并沒有對知識進行過任何規劃,樹干和樹枝本身就是不存在的。
但是當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學習目標,我們在碎片化時間要做的事情就是獲取知識,并將零散的知識梳理起來,將這個知識樹填充完整。
PS:很多人說許岑裝逼,說得多做得少。但我覺得能做到不管做什么都總結出來一套方法,能夠做到專家級別,已經是牛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