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4之《助推》:以設計之名,以偏見之名
以設計之名
先來掃一眼書的目錄,想基本知道書的主題,掃目錄和讀自序算是非常高效的方式了。展開目錄,就見一大串的“如何”:
- 如何抵制誘惑?
- 如何控制社會對我們的影響?
- 如何提高選擇的滿意度?
- 如何優化選擇體系?
- 如何制訂更有保障的理財計劃?
- 如何設計更好的信貸方案?
- 如何打造更為人性化的社會保障體系?
- 如何改進處方藥保險方案?
- 如何促進器官捐獻?
- 如何拯救我們的星球?
- 如何為孩子挑選學校?
- 如何改善現有醫療體系?
相當的誘人啊!我當然想快點兒知道如何做才能實現呀~~
當準備寫這篇短文而第二次回看目錄的時候,突然發現,這個目錄的設計就相當巧妙,目錄的設計者已經掌握了全書的精髓,不露一絲痕跡的,就一下子吸引了你的胃口,讓你不自覺的就想翻開書,想狼吞虎咽的吃下去。
第一天的私塾拆讀內容,重點詞是“設計”,如何實現“助推”,精致的設計必不可少。跑題一句:這又堅定了我自己一定要重點培養俺閨女的設計思維的決心,考試成績差不多說行,《全新思維》里那六大思維卻是一定要視為重中之重,其中一個就是設計思維。
回到設計,何為“選擇設計者”?
選擇設計者在設計著人們的選擇,他們有著自己的目的,然后設計引導人們的行為不知不覺地向著他們的目的移動。
如果展開了去想,設計大多都與選擇有關,最最底層的,是希望你能選擇我的這個、而不去選擇別人的那個。而在助推范圍內的設計,則是更加細化的一種考量,特別是將人的認知、腦神經科學、心理學的最新進展包括進來一同考慮的一種思維方式。
就如書中的例子,“一所學校為了讓孩子們吃得更健康,就把健康的食品放在他們能順手拿到的地方”,“心流”提出者希斯贊特米哈伊也提出過類似的“活化能”的概念,讓希望去做的事的“活化能”小,讓不希望去做的事的“活化能”大。
設計思維、最新的經濟學進展、多分支的心理學知識,突然覺得這些內容是要交叉一并學習的。
以偏見之名
接觸心理學后,不可避免的,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認知偏見,那個多,無窮無盡的感覺。
直到看到這篇知乎,哪個老外家伙這么有心,把認知偏見收集得如此之全~~
https://zhuanlan.zhihu.com/p/27451663
對人的認知偏見動心眼的可不在少數,之前粗略聽過《釣愚》這本書,就已經對書中提到的“愚蠢”很吃驚,但用助推的角度來想想,有些愚蠢,真的就是會在別人的助推下,就那么自然的發生。太有名的龐氏騙局,為什么眾人皆知卻依然得活得自在?全人類都不存僥幸心理,立刻就可以灰飛煙滅,但是,可能么?
《助推》這書里,就用了不小的篇幅,來幫讀者認識,什么樣的行為是別人在助推你。
那么多的認知偏見,很多還都是歸《思考快與慢》中的系統一管轄,也就是《象與騎象人》中大象控制的事兒。因而真相是我們不可能完全消除掉所有的認知偏見,但是,我們可以在《助推》的幫助下,能更快的讓系統二和騎象人意識到:前方有警報!你正在被助推!
“L先生說”公眾號上一篇介紹行為經濟學的好文中給出了幾本行為經濟學相關的書籍,這里也記號一下啦:
- 汪丁丁:《行為經濟學講義》
- 理查德·塞勒:《錯誤的行為》(這本是塞勒的個人自傳)
- 丹尼爾·卡尼曼等:《不確定狀況下的判斷》
- 凱莫勒:行為經濟學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