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上了很多的網課?
各種免費的,付費的,手繪課、時間管理課、閱讀課、寫作課、演講課……一大推的,花費了很多的金錢,同時也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
但是不是覺得學了那么多,聽了那么的課,跨過無數個“21天”,自己還是原來的自己,并沒有變成更好的自己。
看著朋友圈各種“牛逼”的課程層出不窮,自己閱讀、寫作、時間管理都想學,結果都報了名,學完這門學那門,非常努力。
然后又看到朋友圈,某某小伙伴拿到了原創,某某小伙伴在做自己的寫作產品,突然間覺得好焦慮……
為什么我上了這么多的網課,學了這么多的核心技能,我還是原來的水平呢?為什么我的夢想總是讓別人給實現了?
前幾天剛結束弗蘭克老師的21天寫作訓練營,這次的訓練營我認認真真的上完課,按時按量的寫完作業,可能是我一步一步,專注于自己的前行,讓我在21天后,突然明白了為什么上了這么多的網課,自己永遠講不出每門課的三個要點。
1
立即行動是前提
在弗蘭克老師的寫作課中,我有一個印象非常深刻的理論——普通人和牛人行為模式間的區別。普通人的行為模式叫“OODA”,即觀察(Obeserve)——調整(Orient)——決策(Decide)——行動(Act);牛人的行為模式”AOAO”,即觀察(Obeserve)——決策(Decide)——行動(Act)——調整(Orient)——行動(Act)——調整(Orient)。
為什么牛人之所以是牛人,在行為模式上,他和普通人的區別在于:當牛人觀察到一個東西之后會馬上決策,立刻行動,然后在行動過程中進行調整,調整完后再行動,不斷重復行動調整;
而普通人往往在決策上花很多時間,花大量的精力進行準備調整,最后等黃花菜都涼了才行動。
我們在開始一件事情的時候常常是想準備好所有的東西才開始,就像我在學習時間管理的時候,妄想把所有的課程學完后,明白了所有的理論后,再進行時間管理,以為這樣自己就可以學的很全面,但事實上這種學習方式是不利于知識的吸收的。
正確的學習方式是學一點,用一點。知識永遠都沒有準備好的那一天。
而從另一個層面上講,普通人總是在決策上花很多的時間,一直糾結做與不做的問題,當你好不容易決定要做的時候,抬頭一看別人都已經成了半個師傅了。就像我學寫作,學了這么多天,遲遲沒有開始第一篇,可你抬頭發現別人都已經拿到原創標識了。到底在拖延什么?
所以當你想學什么,想做什么,就立刻開始,行動,不要想那么多,不要給自己那么多的借口,干吧!干就對了。
2
持續行動是生產力
上面我提到的一個做自己寫作產品的小伙伴,幾個月前我們是同一期學習的小伙伴,也只是幾個月的時間,別人在做自己的產品,而我的寫作課,你問我第一課講得什么、、、、我忘了。
我只記得我21天后,就再也沒有寫過東西了,課上講的各種技法我都忘記了。當然別人能做自己的產品,在前期也有很多別的積累,但有一點是我不得不承認的就是他持續的行動,每次我翻看訓練營的聊天記錄,我都可以看見她的打卡。
就像弗蘭克老師說的,牛人之所以是牛人,技法可能還不是最關鍵的,牛人在堅持上就已經甩你好幾條街!
弗蘭克老師開了8期的寫作訓練營,教了2000多名學員,但只有幾個人堅持在不斷的寫作,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他們也因此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而其他近千個人呢,可能就要爬上金字塔的第二層的時候就已經放棄前行了。
成功的路上真的不擁擠,因為堅持下來的人真的不多。
3
你不是焦慮,你是太急功近利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里,我們變得越來越浮躁,聽說那個大學你很討厭的同學月薪多少萬,你每個月才拿幾千,看著那個在做自己產品的小伙伴,而我還在原地打轉。
我購買了很多的課程,學了很多的技能,但我發現我學了那么多,什么也沒有學到。為什么?
因為我急于求成,我總想越過整個過程,快速得到結果,妄想著21天后我就可以成為一個牛人。可我忘記了想要在任何一個領域取得成績,一定需要經過大量的可以刻意練習。
有個有名的行動學習理論——“721”理論,認為人要學習一門技能,需要10%的時間學習知識信息,70%的時間用來練習和實踐,20%的時間與人溝通討論。
我們聽完一門課后,我僅僅學到了其中的10%而已,要想真正學好這門技能,我們還需要花大量的時間來實踐學習。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有深夜的那幾杯咖啡和默默努力的決心。急功近利,只會讓焦慮把自己淹沒。
以上就是我上了這么多網課后的一些小感悟,希望對你有哪怕一點點的啟示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