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看了大J的一篇文章,問題少年是由于父母沒有教如何解決問題,文章直言沒有孩子的不是,只有父母的無作為。四歲的小孩,到點睡覺,不肯上床,還用頭撞墻,扔玩具。六歲的孩子被要求作業(yè)完成后在看電視,大喊大叫地在地板上打滾1小時以示抗議。
相信你也遇過不少這樣的孩子,表面看來孩子小,哭鬧發(fā)脾氣,長大了就自動變好。不會!這個本質(zhì),是孩子無法解決問題,隨著他的年齡增長,遇到的問題越大,無法有效解決時選擇逃避。逃避方式,有哭鬧、發(fā)脾氣、撒謊,甚至欺負。大J上了紐約早期兒童課程給出了一個總方向,父母從小要教會孩子如何有效解決問題,并在三歲以后不斷創(chuàng)造機會練習!
大J分享教育4法,我與女兒練習了多次,效果很棒。下面來分享!
1.定義問題
父母不要第一時間指責的問為什么。要定義問題,把問題說出來,負面的情緒有出口,就能對癥下藥解決問題!年小的小孩,父母幫著說出發(fā)生的原因。年長的小孩,鼓勵他們自己說出來。
"哦,女兒是不喜歡我走開,我走開,你不高興,所以就用大喊大叫的方式來表達。"
2.有什么解決方案
與孩子討論各種解決的方法,這是鍛煉思維的辦法。年小的孩子,父母引導說出來或者父母幫忙說出來。年長的孩子還是鼓勵他們自己說出來。讓他們覺得解決方法比問題本身多的多!
"我知道你生氣,你不想自己一個玩。你想媽媽陪你玩,你可以直接說出來,媽媽,你陪我玩好嗎?還有,你可以過來拉著我過去玩,還有自己玩一會。"
3.想象每個方案帶來的后果
創(chuàng)造環(huán)境,讓孩子自己想方案,讓他自己做選擇,還能鍛煉他的同理心。這是思考解決方法,本身就是緩解情緒的過程。如果還沒發(fā)生的事情,你們討論了,相當于給孩子打預防針,給他們提前演練。
"女兒,你大喊大叫的,可是媽媽并不知道你要表達什么?媽媽只聽到你哭鬧,你覺得媽媽的心情是什么?"
"煩躁。"
"對的,媽媽聽到你大喊大叫,不懂得你是有什么想法,就覺得很煩躁。但是如果你用語言,輕聲的說出來媽媽,我想跟你玩,那你猜媽媽的心情是怎么樣?"
"很高興。"
"是的。是很高興。但是如果現(xiàn)在媽媽還沒有忙完。我跟你說媽媽正在洗菜,媽媽洗完菜了馬上跟你玩好不好?"
"不好,我想媽媽馬上陪我玩。"
"除了媽媽馬上陪你玩,我們還能不能有其他方法?媽媽洗完菜陪你玩;你跟小熊玩一會,媽媽再陪你玩;你可以跟小熊念書,媽媽再跟你玩。你覺得如何?到那時媽媽已經(jīng)忙完,也能與你玩得更久。"
"好的!媽媽等下陪我玩!"
4.演練一下
所有的技能要內(nèi)化成自己的能力,都需要大量的行動實踐,反復實踐反復犯錯,直到掌握。這里有兩個辦法,一是角色扮演,二是預見生活!
角色扮演是情景還原,盡可能的逼真地還原當時情景,可以兩個真人也可以是兩個公仔一起對話,孩子就會把自己代入到情景中,很好的演練。
預見生活。事情還沒發(fā)生,以你的判斷會發(fā)生什么,跟孩子提前溝通,提前想好解決辦法。
"媽媽馬上要炒菜了,如果你要媽媽陪你玩,你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我忙完馬上過來!"
這就是大J分享的,教導孩子解決問題四步法,1.定義問題,2.討論有什么解決方案,3.想象每個方案帶來的后果,4.演練一下。從3歲后有意識創(chuàng)造機會演練!
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小培養(yǎng)起來,不做"問題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