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曾問孔子交友之道,即如何與朋友相處。
孔子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意思是,如果發現對方不對,要講究方式去忠告他,萬一對方不接受,就要收聲,否則,就會自取其辱。
人,是有觀點的動物。
人與人相處之難,無論形式上怎么千奇百怪,本質上往往都體現為觀點的很難統一。
朋友意見不一,或許還好辦,出于朋友之義務,忠告對方,不可則止,較容易做到。因為即便自己完全對,朋友完全錯,盡了責任去“忠告”,朋友不聽,沿著錯誤走去,造成了嚴重后果,也很難“殃”及自己的。
若是家人呢?意見不一,忠告一下,不可也則止嗎?此時,要做到不可則止,就不容易了。因為如果你明顯發現家人錯了,而這個錯誤又會帶來可預見的不好后果,且這樣的后果會連累自己時,忠告不被接受,要保持心平氣和就很難了。
比如家人中,父子相處,就很不容易。
賈政希望寶玉要好好讀正經書,將來參加科舉,考取功名,而寶玉卻偏好不正經的閑書,一味吃喝玩樂,不干正事。面對這樣的兒子,你讓賈政去忠告一番,不可則止?賈政肯定就做不到了。因為任寶玉“不正經”下去,將來出了大亂子,那是必然會“禍”及自己的。就像薛蟠之“禍”,不就禍及了薛姨媽和薛寶釵嗎?
比如家人中,夫妻相處,也很不容易。老公要這樣,老婆要那樣,互不認可,互不買賬,這可怎么好?忠告一番,都不難,不可則止,就很難了。因為夫妻是利益共同體,對方的錯誤后果一定會“殃”及另一方的。
夫妻不認同,還可以離婚,各顧各的。父子若不認同,要是兒子有自食其力的能耐還好,若不能自食其力,各顧各還真不容易。
這也就是朋友之間要相處好會容易很多,這是你的責任,那是我的責任,邊界清楚;家人之間要相處好就頗不容易了,哪是你的責任,哪是我的責任?邊界模糊,不易分清楚。
與人相處,有比孔子說的更有可行性的辦法嗎?好像真的沒有!
你肯定不可以拿自己的“對”去要求他人,即使是家人,也不行。
你盡可以拿你的“對”去忠告他人,而且要有心理準備,忠告絕大多數時候都不會有效果的,只是你又不能不盡忠告的責任,否則,對方犯下大錯之后,還會回過頭來說:“你怎么不忠告我?”
與人相處好,很難。
聰明的人就會轉過身來,追求與自己相處好,凡事求諸己!與自己相處好了,對家人朋友們,不妨灑脫點,“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都悉聽尊便了!